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6-25 00:46:3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表是“冬至日四地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表”。据此回答下题。

地点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7:15
18:45

3:00
17:00

21:00
76:40

11:20
0:40
?
小题1:四地按由南向北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④①③
B.③②④①
C.①②③④
D.②③①④
小题2:表中③地位于②地的?(?)
A.东南方
B.西北方
C.西南方
D.东北方
小题3:四地中纬度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表中给出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两者相减可得到昼长,由于冬至日越往北昼长越短,就可以将四地按由南向北的顺序排列。
小题2:将③地和②地的日出时间和昼长进行比较,可知③地位于②地的东北方。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
小题3:差值越大,计算出每个地点昼夜长短的差值,再比较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小题1:在地球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小题2:在地球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向北
D.公转速度变慢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公转。
小题1:由地球公转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判断出D为春分日;A为夏至日;B为秋分日;C为冬至日。进而可判断四个选项中地球所处的位置。
小题2:由秋分日到冬至日的过程中,太阳直射南半球,并向南移动,故北半球白昼变短且短于夜;南半球白昼变长且长于夜。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是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曲线①)与日出时间(曲线②)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1.12月22日,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下列四地中,与该地距离最近的是3.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86.5?的时段内,下列现象最有可能存在的是
A.43.5º
B.46.5º
C.66.5º
D.90º
E.开罗
F.圣地亚哥
G.莫斯科
H.悉尼
I.地中海沿岸正值多雨季节
G.我国长江流域树叶飘零
巴西高原热带草原大片枯萎
南极外围浮冰界范围最小


参考答案:1. B
2. A
3. 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结合图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达2次90°,时间为6月22日前后,则当地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结合图示6月22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86.5°,利用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当地的纬度为20°N,再根据公式计算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2.结合春秋分日,当地的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12时,而当地日出时间应为6时,计算当地经度为30°E,故当地的经纬度位置为30°E,20°N,故距离埃及开罗最近。
3.当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86.5°,即太阳直射点位于20°N以北地区,为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故C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图4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8-10题。

小题1: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小题2: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小题3:若该日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甲地该日
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B.为冬至日
C.日落时区时为18时
D.昼夜等长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图示P1等压面比P2在高空中更向下倾斜,说明近地面等压面为高压南部为高压中心,北部为低压中心,甲地南侧为高压,北侧为低压,图中甲地为北半球,受地转偏向了右偏影响,甲地近地面风向为西南风,所以B项正确。
小题2:乙地位于较高纬度,为冷气团控制;甲地纬度较低,为暖气团控制,冷气团移向暖气团,即为冷锋,冷锋会使甲地天气发生明显变化,只有C项符合。
小题3:甲、乙两地经度相同,若两地同时日出,一年中只有春分和秋分两天,这两天全球昼夜等长,6时日出18时日落。综上所述,只有D项符合。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为某日不同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情况,且甲地位于40°N,答题。

小题1: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
A.0°
B.20°N
C.20°S
D.23°26′N
小题2:当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时(? )
A.北极地区出现极昼
B.甲乙两地昼长相同
C.北京市白昼逐渐增长
D.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的太阳高度分布,位于40°N的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70°,结合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的公式计算,该日太阳直射20°N纬线。
小题2: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0°,故该日它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差30°,乙地可能位于10°S或50°N。根据图示乙地出现昼短夜长,故判断乙地位于南半球,即乙地的纬度是10°S。当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时,太阳直射15°N纬线,则此时北半球为夏半年,北极地区出现极昼,A正确;甲地的昼长大于乙地,B错误;北京市的白昼可能变长,也可能变短,C错误;地球公转的速度可能加快,也可能减慢,D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并能结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昼夜长短分布状况等内容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