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4 21:43:51
1、单选题 2011年10月,世界人口达到了70亿,读10万年来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据图分析,世界人口增最长快的时期是(?)
A.①
B.②
C.③
D.无法判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增加相同的人数,越靠现代,间隔时间越短,所以世界人口增最长快的时期是③,选择C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小题2: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四地人口分布特点及人口密度大小,可以判断出①位澳大利亚、②为德国、③为美国、④为印度。
小题2:①国中部、西部为沙漠,人口稀少;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③国西部多山区,人口稀少;④国中部德干高原,气候较干旱,人口相对较少。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过渡型”时期的是
A.美国、加拿大
B.澳大利亚、新西兰
C.韩国、新加坡
D.尼加拉瓜、埃及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人口增长的阶段对比
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A)
加速增长阶段(B)
增长减缓阶段(C)
低速增长阶段(D)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过渡型”
“现代型”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过渡”模式
“低低低”模式
?
特
点
出生率
高
较高
开始下降,较低
进一步下降,低
死亡率
高
迅速下降,较低
继续下降,低
低
自然增长率
低,波动大
提高,高
逐渐降低
低
人口增长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长
开始减缓
零增长或负增长
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
工业化初期
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
欧洲发达国家现在
典型地区
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中国、韩国等
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过渡型”时期的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尼加拉瓜、埃及
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当前,我国人口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自2010年11月1日起,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据此回答题。
小题1:第六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尽管投入人力多,但统计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A.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C.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
D.国内自发的人口流动
小题2:为缓解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图中所示人口增长模式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由于近年来,随着国内流动人口的增加,而使人口普查的难度加大。
小题2:目前我国人口问题最大的压力依然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故我国应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政策,采取人口“低增长”模式,故排除①②;而④模式出现人口负增长,会导致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不利用长期发展,故选③模式。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概况,并针对人口问题能判断合理的人口政策和措施等内容,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近期热点问题的关注。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高莉娟博士认为,这一政策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是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合乎民意的重大举措。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A.0~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B.15~64岁人口比重有所下降
C.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D.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小题2:图乙中,能够反映我国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的是
A.①点
B.②点
C.③点
D.④点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实行计划生育,导致0~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不是上升,A错。15~64岁人口比重稳定,B错。生产力水平高,医疗保健水平高,人口寿命延长,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加重,C对。只 要自然增长率不是负增长,人口数量就持续增加,不是减少,D错。
小题2:从图甲中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0—14岁比重为16.60%,15—64岁比重为74.53%,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为8.87%,A对。B、C、D错。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