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6 01:13:16
1、单选题 左图为甲、乙、丙三地等高旗杆正午影子变化曲线和朝向示意图,右图为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图(图中节气为北半球节气),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有关左图中甲、乙、丙三地地理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有太阳直射现象
B.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乙地
C.自转线速度甲地<丙地<乙地
D.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甲地
小题2:右图中四条曲线能够反映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一步:根据图中信息确定甲、乙、丙三地的纬度位置。甲地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影子始终朝北,且影子越来越长,说明甲地在北回归线以北;乙地情况是:6月22日到9月23日中间(大概8月8日左右)影子长度为0,说明太阳直射乙地,8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所以乙地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丙地情况是:12月22日影子长度为0,说明这天太阳直射丙地,12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丙地就位于南回归线。第二步:分析选项。A选项,甲地在北回归线以北,没有太阳直射现象,该选项错误;B选项,在赤道和极圈之间,纬度越高的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就越大,三地相比,甲地纬度最高,所以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应是甲地;C选项,从纬度数值看,甲地纬度最大,乙地纬度最小,自转线速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自转线速度甲地<丙地<乙地 ,该选项正确; D选项,纬度越低,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很明显,乙地纬度最低,所以,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乙地,该选项错误。
小题2:上题中已经分析出了:乙地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而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即每年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左图可知,乙地6月22日(夏至日)过后一个半月(8月8日左右)有一次直射(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右图中四条曲线显示每年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为90°且6月22日(夏至日)过后一个半月(8月8日左右)有一次直射的只有③曲线,所以C选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太阳直射点位于B这天
A.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B.太阳黑子数目最多
C.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D.北半球昼长及其正午太阳高度均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小题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这天
A.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B.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C.北半球极昼范围达到一年中最大
D.南半球极夜范围达到一年中最大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太阳直射点位于B,为6月22日,晨昏线与经线圈相交;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正确答案选C。
小题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为12月22日,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1月最快;北半球极夜范围达到一年中最大;南半球极昼范围达到一年中最大。正确答案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2010年11月11日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从其母港——位于上海浦东外高桥港区的中国极地科考码头启航,前往深圳,开始其第27次南极之行。计划于2011年4月初返回国内。结合下图,左图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右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完成问题。
小题1: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昆仑站
B.中山站
C.长城站
D.南极点
小题2:“雪龙”号出发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3:近百年来,南极地区冰川消融速度有加快趋势,其原因主要是
A.气候变暖
B.酸雨危害
C.风速加大
D.降水变化
小题4: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落后
B.自然条件恶劣
C.开发历史较短
D.矿产资源贫乏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B
本题解析:
小题1: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规律: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即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小题2:材料反映出发时为11月11日,为秋分日之后到冬至日之间,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故判断位于③位置。
小题3:近百年来,由于全球变暖,故气温上升,而导致部分极冰融化。
小题4:南极洲由于纬度高,故气候寒冷,冰雪覆盖,故自然条件恶劣,不利于人类生存。
点评:知识性试题,简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应用规律分析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为了冬季采光,我国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对不同纬度带住宅间的合理间距有明确规定。分析下表(表中H是住宅的高度),回答题
北京(约北纬40°)
城市 | 冬至日下午太阳高度 | 日照间距 | |
理论 | 实际 | ||
① | 24°45′ | 2.02H | 1.7H |
② | 40°28′ | 1.18H | 1.2H |
③ | 35°21′ | 1.41H | 1.1~1.2H |
④ | 26°36′ | 1.86H | 1.6~1.7H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我国的城市均位于北半球,故纬度越高,则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故根据表格中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可判断其纬度高低。
小题2:北京的当地纬度约40°,故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冬至日的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则计算该日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6°36",借鉴④城市的基本信息,理论日照间距为1.86H,故可计算得理论日照间距为37米。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学生只要掌握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并能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综合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下图为东半球(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点的经度是______________。A、B两点所在的经线中属于晨线的是_____________。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_____,此时北京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___(月、日)_____________(时、分)。
(3)此时全球以_____________(经线)与_____________(经线)为界分属于两个日期。
(4)这一天冰岛首都昼长为_____________小时,如果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京的夜长将_____________,那么,此时的南半球是_____________季。
参考答案:
(1)20°W? B点所在的经线是晨线
(2)(0°,110°W)? 3月22日(或9月24日)3点4分
(3)180°? 70°E
(4)12?缩短?秋
本题解析:
(1)图示为东半球,而东半球的范围是20°W—160°E,则A所在经线为20°W,B所在经线为160°E;图示部分为黑夜,则B点所在经线刚好是晨线;
(2)由图可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则太阳直射赤道,该日为春分或秋分;东半球全为夜,则70°E地方时为0时,故110°W地方时为12时,则太阳直射110°W经线,故直射点坐标为(0°,110°W);由70°E为0时可计算出此时北京地方时,即116°E的时间为3点4分;该日为春分或秋分是指直射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3月21日或9月23日,而直射点在110°W上,则116°E的北京日期应为3月22日(或9月24日),因为由116°E向东要经过180°日期变更线才能到达110°W,而向东经过日期变更线要减一天。
(3)两天的分界线是0点所在经线和180°经线。
(4)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各地将昼变长夜变短。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