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9 09:34:52
1、综合题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8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9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小题1:读图8、9,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小题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小题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小题2: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尤其是第2小题,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只要能根据课本知识,并与西部地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就可以了。第1小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两幅图中读取信息。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图9为某发达国家特大城市距离市中心4千米范围内城市主要功能区占土地面积比例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图中②表示的功能区最可能是
A.住宅区
B.商业区
C.工业区
D.行政及绿化区
小题2:功能区①面积的增加说明该市的
A.交通通达度增强
B.总人口减少
C.绿地面积增加
D.地价下降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
小题1:发达国家特大城市距离市中心4千米范围内城市主要功能区为商业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中心区商业用地规模扩大,住宅区随着逆城市化而减少。故选A项。
小题2:①为中心商务区,规模扩大则地价上升,交通通达度上升。故选A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研究报告中称:“从1995年到2020年,最大城市的大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北京申奥的一句响亮口号是“绿色奥运”。根据城市发展,预计到2010年,我国将建成轻轨铁路约450千米;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轻轨铁路约900千米;到2050年,将建成4 500千米共300条的城市轻轨铁路。回答1~3题。
小题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正致力于改善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下列问题中的(?)?
①环境污染? ②绿地面积少?③交通拥挤 ?④就业困难?⑤社会治安差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小题2: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不能呈现“碧水蓝天”的原因是(? )?
A.城市“热岛效应”时多雨天,少晴天
B.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流
C.沙尘暴时的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大
D.城市生活、生产及交通排出废气(尾气)与生活、生产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
小题3:修建城市轻轨铁路,除了能改善城市交通,还可以( )
参考答案: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治理。
小题1:“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说的是城市环境“绿色奥运”反映“绿地问题”“建成轻轨铁路”指的是“交通问题”。
小题2: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不能呈现“碧水蓝天”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污染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做饭和取暖排出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烟气以及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出废气从而导致大气污染加重。
小题3:轻轨铁路不仅可以改善交通而且可以减少废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并调用课本相关内容分析,难度一般。
本题难度:一般
4、填空题 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是为了
A.降低企业的地租成本
B.改善城区环境质量
C.方便职工上下班
D.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
参考答案:A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工业区不断向城市边缘转移,即降低成本,也减少对市区的环境污染。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读“某地区城乡人口比例示意图”(图中每个单元格代表1万人),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
B?该地区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较大比重?
C?该地区城市化水平高
D?该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据图计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3%,故说明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故选B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