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9 04:40:49
1、综合题 读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7分)
(1)A所在地形区是____平原,该平原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主要经济作物是____。(3分)
(2)城市B是____市,请分析该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5分)
(3)城市B是图中所示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请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4)新中国成立以来,甲、乙两湖泊面积都在不断缩小,其中缩小较快的是______,并分析该湖泊快速缩小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l)江汉?水稻?棉花
(2)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位于汉江与一长江干流交会处,水源充足,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京广铁路、高速公路、长江水运等交通便利;武汉市是湖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3)武汉工业发达,周围农业基础好,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区;武汉及其周围地区人口稠密,有稳定的销售区;武汉号称“九省通街”,水陆交通便利,有利于商品集散。
(4)甲?一方而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甲湖位于乙湖上游,泥沙淤积更严重;另一方面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本题解析:由图中河流、湖泊、铁路等信息判断A所在地形区是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B城为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会合处,水陆交通便利。甲为洞庭湖,乙为都阳湖,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导致湖面姜缩,尤其是洞庭湖。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十年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利用结构变动表
材料二:“中国沿海耕地、水资源对比图”(图a)、“中国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面积图”( 图b)。
注: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材料三: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表
(1)、材料一,近十几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中,比重上升的非农用地是?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4分)
(2)、分析图a,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4分)
(3)、分析图b,东部沿海省市区中,上海市以北地区水土协调度_______-? (高、低),请简要分析其成因。结合所给材料,说明我国北方水土协调度<1.00的省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水土协调度。(8分)?
(4)、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粮食中长期消费的趋势及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8分)
(5)、试从我国的气候、地形两方面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利条件。(4分)
参考答案:(1)城镇居民点及工矿(1分)?交通?(1分)?
沿海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促进交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2分)
(2)我国东部沿海水资源南多北少,耕地资源北多南少,水土配合不协调(4分)
(3)低?(1分)?降水少,且平原面积广大,耕地比重大(3分)
跨流域调水、修筑水库、调整农业结构(种植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技术(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开源节流(答对每一方面1分,最高给4分)
(4)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粮食需求量都呈上升趋势。(4分)
人口增加,粮食直接消费总量上升,(2分)
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人均粮食间接需求量上升(2分)
(5)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1分)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1分)
山区多,平原少,耕地比重小(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8分)读以下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巴西地理简图(图8)
材料二:图9为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城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
材料三:图10为巴西城市化水平变化统计图。巴西1950~1980年30年间的城市化水平增幅很大,相同增幅的发达国家花多了20年才实现,在这一城市化增幅内,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2.5倍,而巴西只增加了0.6倍。到了2000年,巴西城市化水平达到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1)材料一图中L1洋流的性质为?流,该国首都巴西利亚的典型植被是?。亚马孙河流量大,水流平稳,但航运价值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流域内?。(6分)
(2)巴西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国土的?部,与西欧相比,巴西发展农业的最大自然优势是?。(4分)
(3)分析材料二,1989~2006年巴西利亚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中的?面积大量减少,?面积增加。(6分)
(4)材料三中1950~1980年30年间巴西城市化水平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种现象会对城市发展带来哪些不利影响?(4分)
(5)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试评价巴西钢铁工业中心城市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形成条件。(8分)
参考答案:
(1)暖?热带草原?经济欠发达(或工业欠发达)(每空2分)
(2)东(或东南)?纬度低,光热充足(每空2分)
(3)水质有所好转?工业用地?城市绿地
(4)①城市失业率升高;②交通拥挤;③住房紧张;④收入分配两极分化;④治安混乱;⑤城市环境恶化(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得4分)
(5)有利条件:铁矿(水能)资源丰富,海运便利;(4分)
不足:煤炭资源缺乏,工业中心距离铁矿产地较远。(4分)
本题解析:
(1)位于巴西东部是巴西暖流,首都巴西利亚的气候是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热带草原植被。亚马孙流域是热带雨林气候,自然环境恶劣导致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2)从地形,气候等方面影响导致巴西农业分布在东部。纬度低,热量充足,生产热带经济作物。
(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水资源的污染 指数逐渐下降,说明水质逐渐变好。改善的情况是工业减少,绿地增多。
(4)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问题主要从交通,住房,就业,治安,环境等方面分析。(5)评价从有利和不利二个方面分析。有利条件从资源,交通方面分析;不利条件从能源分析等。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中国两个湿地分布如图5所示。A地区为我国的三江平原,其中沼泽面积达110万平方公里。B地区为若尔盖湿地(沼泽)大牧区之一——四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区内为平坦状高原,平均海拔约3500米。
材料二:2011年入冬以来,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鄱阳湖水位创60年历史新低,环湖城市供水受影响。鄱阳湖的位置示意如图6
(1)、根据材料一,分别解释图5中A和B沼泽地的成因(4分)
(2)、根据材料二简析鄱阳湖水位创历史新低的原因(4分)
(3)、湿地面积的减少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哪些不利影响(2分)
参考答案:
(1)三江平原,纬度高,气候寒冷,地势低平;若尔盖海拔高,气候寒冷,地势平坦
(2)冬半年雨带退出大陆,长江流域处于枯水期,湖区水位下降;全球变暖导致湖区水蒸发量增大;三峡大坝的建成拦蓄上游来水,使下游水量减少; 围湖造田使湖区面积萎缩;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使湖区周围的生产生活用水量激增。
(3)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旱涝灾害增多;水质下降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湿地。
(1)A处为三江平原,该处沼泽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纬度高,蒸发弱,地势地平,排水不畅而形成。而若尔盖湿地主要是由于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高寒,蒸发弱;且地下冻土广布,地势平坦,排水不畅等原因影响的。
(2)影响湖泊水量的因素主要从来水(气候、河流)、蓄水量(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及用水量(工农业生产)等方面分析。
(3)考查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调节气候、调节河流径流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中的污染物质等。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京津唐地区是我国北方综合性工业基地,这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云集。该图为“京津唐地区示意图”。回答问题。(12分)
小题1:京津唐地区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主要有 ?、 、 、 等(4分)。
小题2: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工业区承接了大城市的产业转移,请简述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4分)
小题3: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制约京津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请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提出解决该地区用水紧张的主要措施。(4分)
开源: ?、? ;
节流: ?、? 。
参考答案:
小题1:原料丰富、燃料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政策优惠等(4分)
小题2:劳动力从第二产业移向第三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4分)
小题3:开源: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海水淡化等(2分)
节流:节约用水、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工业(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主要从原料、燃料、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工农业基础等方面分析,注意结合当地实际分析。
小题2:大城市作为低端产业的迁出地,主要的影响可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分析。
小题3:开源主要从跨区域调水、适度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等方面分析;节流主要从修建水利工程、节约用水、建污染处理厂;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区域地理的常规性试题,学生只要学会知识迁移,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方法归纳和思维整理,答题时注意完整性,对于此类试题,可轻松解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