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0 20:29:11
1、单选题 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500千米,图3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问题。1.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2.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A.地形
B.地质
C.气候
D.水文
E.减少噪音扰民
F.较少占用耕地
G.缩短运营里程
H.保护野生动物
参考答案:1. A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列车高速运行取决于道路的平坦程度,故地形是首先要考虑的自然因素。
2.在不同的区域,采用以桥代路的意义不同,如在青藏高原地区,“以桥代路”的目的是为野生动物提供通道;在平原地区如京沪铁路的修建的目的是节约耕地。
考点:本题组考查高铁建设的区位,以桥代路的目的。
点评:试题以一幅人文景观图为切入点,展示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着重考查高铁建设的区位,以桥代路的目的。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问题1.从地理学角度看,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2.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主要是: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从平原向高原的地域分异
E.水分
F.光照
G.土壤
H.热量
参考答案:1. A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南北方向的差异,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而形成,故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是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景观分布的差异性。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及形成上述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的原因和基本特征等内容。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只要能抓住题干中自然景观分异的基本特征即可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示意图和该地某地理事物示意图。
材料二?河西走廊位于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之间,南以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为界,北至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起乌鞘岭,西迄甘肃与新疆交界。大部分海拔1000-2500m。
(1)描述图乙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6分)
(2)河西走廊成为我国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的原因何在?(6分)
(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该地应采用何种方式保护生态:植树造林还是种草?(6分)
参考答案:
(1)山区河流由于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泥沙和砾石。(2分)当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加上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变慢,(2分)河流搬运能力下降,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形堆积地貌。(2分)
(2)南北均为山地,而该处地形较为平坦;(2分)西北气候干旱,该地区有冰川融水,山麓水资源较为丰富;(2分)河西走廊是人口聚居地,交通需求量大。(2分)
(3)种草(2分)?该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贫乏,树木的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植树造林的后果有两个:树木极难成活;加剧当地旱情。该地地带性植被为荒漠或者草原,因而种草更符合该地自然地理特征。(4分)
本题解析:
(1)图乙是山麓冲积扇,在山区河流由于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加上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河流搬运能力下降,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形堆积地貌,在出山口厚度较大,离山口越远,厚度越小。
(2)读图,从地形看,河西走廊南、北均为山地,河西走廊经过处地形较为平坦。西北气候干旱,该地区有冰川融水,山麓地带水资源较为丰富,农业条件相对较好,可以补充食物和淡水。河西走廊是人口聚居地,交通需求量大。
(3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贫乏。树木的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植树造林的后果一是因缺水,树木极难成活。二是因耗水量大,加剧当地旱情。该地地带性植被为荒漠或者草原,因而种草更符合该地自然地理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4、填空题 ?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它表明了中国在解决_______________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
参考答案:环境与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填空题 下列举措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有
[? ]
A、营造上海外环线绿化带
B、实行垃圾分类收集
C、消除苏州河黑臭现象
D、建立现代化园区
参考答案:ABC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