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05 20:33:44
1、单选题 读图(图中箭头代表水流补给方向)回答,箭头a代表的补给现象一般发生在
A.1~2月
B.3~4月
C.6~7月
D.11~12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代表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水,应为洪水期,湖泊起削减洪峰的作用。长江流域降水在6-7月最丰富,形成的径流大。选择C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面为过M点(118°E,26°N)沿垂直的两个方向作相同长度的地形剖面示意图(下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若①、②为同一山脉,则该山脉的走向大体为
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
C.西北—东南走向
D.东北—西南走向
【小题2】关于图中M地附近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流量较大 ②汛期长 ③有结冰期 ④有断流现象 ⑤河流稀少 ⑥含沙量小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⑤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地形剖面图能够示意地势的起伏状况和走向。据图可知:过M点(118°E,26°N)沿垂直的两个方向作相同长度的地形剖面示意图,①地在M地的东北,②地在M地的西北,则①②连线走向为山脉走向,即该山脉走向大体为西北—东南走向,所以本题C。
【小题2】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差异。据M点(118°E,26°N)的经纬度可知:该山脉大体位于我国的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M地附近河流流量较大,汛期较长,无结冰期,无断流现象,河流众多,含沙量小,所以本题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37分)棕榈油是世界主要油料作物,它是油棕榈树上的棕榈果压榨而成。油棕榈树是一种喜光热、好水忌涝的植物。印度尼西亚是世界重要的油棕果生产国,产品主要用于出口。二战后,世界新兴的油棕榈林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2008年5月,印尼被迫搁置大型棕榈油开发项目。下图示意印度尼西亚地理形势与苏门答腊岛地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折翼雨林----印尼原始森林破坏景观
(1)指出苏门答腊岛山脉的走向并说明判断理由。(8分)
(2)解释印度尼西亚河流众多且而短小的原由。(8分)
(3)分析二战后印度尼西亚成为世界新兴油棕榈树主要种植区的原因(10分)
(4)简述印度尼西亚被迫搁置大型棕榈油开发项目的理由。(11分)
参考答案:
(1)走向:西北—东南向。(2分)
原因:山脉是流域的分水岭;(必,2 分)河流多呈西南东北流向与山脉走向垂直(2分)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 分)
(2)苏岛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降水丰富(2分),地表径流量大,河流发育且数量多(2分),岛屿面积有限,呈狭长轮廓(2分),岛屿中部多山地,河流入海距离短。(2分)
(3)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带,终年高温多雨,(2分)日照较强;(2分)多山地的地形利于排水(2分);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对外出口、(2分)能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2分)。
(4)大面积开发油棕榈林必然导致雨林的毁坏,(2分)这将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2分)自然灾害的频发,(2分)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变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2分);单纯地出口棕油产品附加值低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分)。
本题解析:
(1)山脉走向即为分水岭走向。河流源头即为分水岭。结合图中经纬网,可判断山脉直射为西北—东南走向。
(2)河流众多与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有关,河流短小与岛屿面积有限有关。苏岛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河流发育且数量多,岛屿面积有限,呈狭长轮廓,岛屿中部多山地,河流入海距离短。
(3)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农业科技、劳动力、政策等。结合题中材料可有针对性的作答。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带,终年高温多雨,日照较强;多山地的地形利于排水;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对外出口、能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
(4)利用好植被中热带雨林被破坏的景观图信息。大面积开发油棕林导致雨林的毁坏,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自然灾害的频发,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出口棕油产品附加值低。
考点:地形、水系特征、农业区位因素、雨林破坏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2分) 图中整个水循环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水汽输送在图中用标有字母_______的箭头表示,地下径流用标有字母_________的箭头表示。
(2)(4分)字母A 、G表示 环节,D、B表示 环节,
F表示 _______环节。人类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环节
(3)(1分)图中由C、G、E、F、B等环节参与的水循环是指_________循环。
(4)(2分)针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应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植树造林,治理沙漠 B.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C.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D.人工降水,改造局部地区气候
参考答案:(1)C F (2)降水 蒸发 地下径流 地表径流
(3)海陆间循环 (4)B
本题解析:(1)根据图示的水循环过程判断,A表示海洋降水;B表示水汽蒸发;C表示水汽输送;D表示地表植被蒸腾;E表示地表径流;F表示地下径流,G表示陆地降水。(2)结合上题分析,目前人类活动主要影响河流、湖泊水,属于影响地表径流。(3)图示由C、G、E、F、B等环节构成了水资源在海洋和陆地的循环,属于海陆间循环。(4)由于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冬春少雨,夏秋多雨,可采取修建水库的措施调整;由于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故可采用跨区域调水的措施调整。
考点:本题考查水循环及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结合图示水循环的环节,并结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参考答案:1.C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