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环境与环境问题》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模拟版)(十)

时间:2017-09-25 16:14:0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北角,是欧洲最大的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半岛中西部,全区森林茂密,平均覆盖率达50%,山脉东南坡植被覆盖率高于西北坡。
材料二?固态降水率是指固态降水(雪、雹等)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百分比。下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周边地区等固态降水率线分布图。

描述该半岛西部海岸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对此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产业提出可行性建议。


参考答案:地貌特征及原因:海岸线破碎、曲折,多岛屿、峡湾(1分)。冰川切割、侵蚀(2分);山脉西侧河流湍急,多瀑布(1分)。流水侵蚀、海浪侵蚀严重(2分)。
可行性建议: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渔业、海洋运输业、对外贸易及出口加工业等(2分);峡湾地貌显著,独特的海岸风光,有利于发展旅游业(2分)。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示,该半岛西部海岸地貌特征为:海岸线破碎、曲折,多岛屿、峡湾。其成因主要受外力侵蚀作用(冰川、流水和海浪的侵蚀作用)。该地区可以发展:旅游业(独特的峡湾地貌和林海雪原景观)、,渔业(海岸线长)和海洋运输业(海岸线曲折,多良港)。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2013年10月15日报道:长沙拟建垃圾焚烧厂,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六条850吨/日的垃圾焚烧生产线,每条垃圾焚烧生产线配置一套烟气净化系统;建设一套余热锅炉产生蒸汽用来发电,采用三台30MW中温中压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配套建设附属生产、生活设施。预计2016年底左右,长沙首个垃圾焚烧厂将投产,一天可焚烧垃圾5000吨左右,届时长沙垃圾填埋将减量80%,每日能产生15万度电,解决4万至5万人一天的用电需求。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建垃圾焚烧厂对长沙的影响,正确的是
A.解决了能源紧张状况 
B.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C.加剧了人地矛盾
D.加大了空气污染
小题2:影响这类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
B.市场
C.技术
D.环境
小题3:有关大力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厂叙述正确的是
A.是未来城市生产生活主要能源
B.工业污染由城市转移到了乡村
C.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
D.给城市其它功能区带来严重污染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建垃圾焚烧厂可以实现废物资源化,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减少污染;只是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不能解决;“届时长沙垃圾填埋将减量80%”说明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每条垃圾焚烧生产线配置一套烟气净化系统”避免了加大空气污染。故选B。
小题2:垃圾焚烧发电原料运输量大?,而且建垃圾焚烧厂发电,主要还是为了环境问题,所以影响这类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原料。故选A。
小题3: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能源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城市垃圾传统的处理方式,既占空间,侵占土地,还污染土壤、水源,建垃圾焚烧厂既可以起得经济效益,更能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两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中期以来,甲国人口增长快于乙国
②近些年来,乙国老龄人口比例小于甲国
③20世纪末,甲国人口再生产已进入“过渡型”
④乙国代表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情况2.甲、乙两国人口的变化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有
①甲国的社会负担加重?②乙国城市化进程减慢
③甲国劳动力严重短缺?④乙国的环境污染减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E.①②
F.③④
G.①③
H.②④


参考答案:1. D
2. C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甲国人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甲国人口出现负增长;乙国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迅速,代表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情况,老龄人口比重低。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甲国代表发达国家,主要的人口问题是社会负担重,劳动力不足;乙国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快。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中4条曲线分别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湖泊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的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表示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年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2、若营养物质供应充足,则该湖泊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大约会持续
[? ]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参考答案:1、B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共15分)
材料一:洞庭湖水系变迁图

材料二: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洞庭湖水域的泥沙淤积非常严重,到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2625平方千米。“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大片湿地的消亡使洞庭湖的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两岸。1996年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500亿元。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1954年能蓄水314亿立方米,1983年能蓄水187.4亿立方米,1998年只能蓄水170亿立方米。
小题1:比较上面两幅图,洞庭湖面积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材料二分析,面积的变化带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 4分 )。
小题2:导致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
小题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至少三条)( 3分 )。
小题4: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分析其有利自然条件( 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2分)?洪涝灾害严重(2分)
小题2:自然原因:由于暴雨和长江上游植被的破坏导致泥沙淤积增多,湖底抬高(2分)
人为原因: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湖底缩小,蓄洪能力大大降低。(2分)
小题3:长江上游植树造林、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平垸行洪、疏浚河道等(3分)
小题4: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比较两幅图中洞庭湖的面积,洞庭湖面积的变化是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根据材料二的叙述分析,面积的变化带来了洪涝灾害严重问题。
小题2:导致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自然原因是由于暴雨和长江上游植被的破坏导致泥沙淤积增多,湖底抬高,人为原因是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湖底缩小,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小题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长江上游植树造林、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平垸行洪、疏浚河道等。
小题4: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其有利自然条件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点评: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问题洪水,洪灾产生的原因。
成因
对策
自然原因
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
?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湖泊,增加湖泊对洪水的调蓄容量;?搞好分洪工程,继续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开发和治理山区;④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枢纽的拦沙治沙功能
降水多集中在春夏季,洪水使平原湖区积水而无法排入长江,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
人为原因
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