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5 18:12:04
1、单选题 下图表示“270N某地坡向(坡度为10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 地平面获得读图,完成:1.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3.若O为北极点,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则E点的时间可能为
A.0°~20°N
B.0°~20°S
C.20°N~23°26′N
D.20°S~23°26′S
E.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F.北温带范围变小
G.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H.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I.5月23日8时
G.6月22日18时
l1月23日6时
12月11日18时
参考答案:1. C
2. A
3. D
本题解析:1.该题关键是对P点出现极昼现象和刚好出现极昼现象的区别,P点出现极昼现象可能的情况包括刚好出现极昼现象和P点及其以南的部分地区也出现极昼现象,P点刚好出现极昼现象时,由图中信息可知P点纬度为70°N,即太阳直射在20°N,P点及其以南的部分地区也出现极昼现象的最大范围是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即太阳直射在23°26′N,所以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20°N~23°26′N,选C。
2.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做地轴的垂直线KL(如上图),即KL为赤道,在赤道平面上,则此时黄赤交角为20°,即黄赤交角比原来变小了,则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为20°S/N,南北极圈的纬度为70°S/N,所以北温带的范围变大,全球极夜范围缩小,福州冬季时离太阳直射点最远的距离(冬至日太阳直射在20°S)变近了,则福州冬季均温升高,悉尼(约34°S,在南半球)夏季离太阳直射点最近(冬至日太阳直射在20°S)的距离变远了,则晨昏线与地轴夹角变小,昼夜差距缩小了,因而悉尼夏季昼变短了,即选A。
3.O为北极点,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则可知弧HMP和弧HQP(如上图)对应该纬线上昼弧或夜弧,则有两种情况:①弧HMP为昼弧,则北半球昼短夜长,M所在经线平分白天即地方时为12时,E点位于M点的东侧经度相差90°,即E点的时间为18时,选项中有B、D项满足,但由于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不符合条件,即D项满足;②弧HMP为夜弧,则北半球昼长夜短,M所在经线平分黑夜即地方时为0时,E点位于M点的东侧经度相差90°,即E点的时间为6时,选项中只有C项满足,但由于l1月23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即C项也可能。所以最终答案选D。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观测点a的地方时21:00时,a点旗杆的影子指向什么方向: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小题2:从观测点a所处的季节分析,下列发生在中国的地理现象与之吻合的是:
A.松花江流域出现春汛
B.华北平原冬小麦返青季节
C.黑龙江漠河镇出现白夜现象
D.湘.鄂.皖.苏商品棉基地为棉花收摘季节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太阳视运动及图示。
小题1:①根据太阳视运动的路径从极地俯视呈顺时针,可知从极地俯视地球呈逆时针自转,该地为北极地区;②北极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向天空,即C为正南,然后可知e为正北,b为正东,d为正西,它们对应的地方时,1为12:00,3大致为18:00,5为24:00,7大致为6:00,可知21:00大致在4;③21:00太阳大致在4,影子位于c、a、b这一区域,为东南。
小题2:结合上题分析北极地区出现极昼,为北半球的夏季,故C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北京时间9月29日21点1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40°N,99°E)发射升空。发射后大约10分钟,到达了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346千米的轨道。回答下面问题。
小题1: “天宫一号”运行轨道所处大气层的特点是:
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B.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C.气流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行
D.对流现象显著,多云雨现象
小题2: 发射地点选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原因是:
①有基础条件好,发射成功率高
②地处低纬地区,可提高飞行器的发射质量
③多晴朗的天气,大气污染轻、透明度较高
④海运交通便利,利于大吨位飞行器的运输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小题3:当“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升空时,纽约(40°N,74°W)的区时是:
A.9 月 30 日 10:16
B.9 月 30 日 8:16
C.9 月 29 日 8:16
D.9 月 29 日 10:16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在不同纬度厚度不同,平均12千米左右,平流层厚度是指从对流层顶至离地表50千米的高度,由题中卫星运行的高度可知卫星位于高层大气,高层大气中存在有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A、D为对流层特点, C 为平流层特点,故B答案正确。
小题2:卫星发射地点的选择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可增加卫星发射时的初始速度;二是选择在中纬度的内陆地区,主要考虑中纬度内陆地区天气状况好,A答案正确。
小题3:纽约西五区区时=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两地时区差,纽约区时=9月29日21点16分-(8+5)=" 9" 月 29 日 8:16,C答案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气象部门用五天平均气温的高低作为划分四季的指标;低于10℃的时间段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两季。读某年立冬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季节状况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形成图中我国各地在同一天出现三种季节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地形地貌差异
C.各地纬度差异
D.各地经度差异
小题2: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符合,现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一般认为冬季包含?
A.10、11、12月
B.11、12、1月
C.12、1、2月
D.1、2、3月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五天平均气温是划分四季的主要依据,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太阳辐射)、地表热力性质、地形地貌等,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域出现不同的季节,也就是气温差异大,因纬度(太阳辐射)和地表热力性质基本相同,那就是地形地貌的差异造成的。故选B。
小题2: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而地面热量来源最终来自太阳辐射,由于吸热、转换、传热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气温的变化要滞后于太阳辐射的变化,北温带接受的太阳辐射最少是在12月,而气温最低在1月,而气候是依候平均气温来划分的,因此北温带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一般认为冬季包含12、1、2月。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图是南北半球极昼极夜区的季节性扩大和缩小,图中每个圆圈分为上下两半,分别表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三个同心圆圈从大到小的纬度最接近于(?)
A.66°34′ 69°44′ 78°28′
B.78°28′ 69°44′ 66°34′
C.90° 87°46′ 66°34′
D.66°34′ 78°46′ 90°
小题2:“夏至十八天,冬至当日回”是我国劳动人民对昼夜增减变化的夸张说法。对此说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夏至日昼增夜减的变化比冬至日昼增夜减的变化缓慢
B.夏至日昼减夜增的变化比冬至日昼增夜减的变化要快
C.夏至日昼减夜增的变化比冬至日昼增夜减的变化缓慢
D.夏至日昼增夜减的变化比冬至日昼减夜增的变化缓慢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和冬至日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低,春秋分纬度高。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2:根据夏至十八天,冬至当日回,说明夏至日昼减夜增的变化比冬至日昼增夜减的变化缓慢。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