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新思想的萌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8-09 16:21:0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结加剧
B.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
C.先进分子研究并介绍世界知识所致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根据题意可知,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中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萌发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抵抗西方的侵略,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方联系加强,同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研究并介绍世界知识,因此ABC均是也是这种思思潮出现的原因。民族工业是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与题意时间不符。故选D。
点评:鸦片战争后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征程。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士大夫认识到与西方的差距,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此时向西方学习主要是在科技上,并且未转化为实践行动。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32分)运用比较方法有助于探讨重大变革与调整的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拓跋宏…… 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孝文帝改革拓跋鲜卑同姓相婚的旧俗……
——据《中国全史》、《白话版资治通鉴》整理
材料二?明治政府废除了一些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实行“断发”;宣传、奖励以至移植西方的生活方式,进行“欧化”运动……明治天皇和皇后带头穿洋服,政府机关的各级官吏和军警以及学校师生等都按规定穿西式制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l)据材料一、二,概括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4 分)
材料三

(2)材料三中的两则材料是怎样看待戊戌变法的? (4 分)你赞成哪一种评价?并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4 分)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艰苦求索

20世纪40年代末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我们必须向祀效 1 学习。”“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80年代初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3)依据材料四,与 20 世纪 40 年代末相比,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追求“民族复兴”上有何调整? (4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进行调整的原因。(6分)?
材料五?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泥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4)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五中比较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的相似性,(6 分)并从中对运用比较方法得到什么认识? (4 分)


参考答案:
(1)①内容:都移风易俗;
②方法:都全面学习先进文化;
③领导者素质:最高领导人大胆改革,有魄力,率先垂范。(任答 2 点即可得 4 分)
(2)第一个观点认为戊戌变法选择改良道路是错误的;第二个观点认为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近代化)。(4分)第二问评分标准:史实与观点吻合;(2 分)表述严谨。(2分)
(3)调整: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单一的工业化到全面的现代化。( 4 分)
原因:苏联模式导致中国发展困难重重;正确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和思想路线的转变;对社会主义建设深人探索,国情的深刻认识;对其他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借鉴等。(言之成理皆可给分,每点2分,共6分)
(4)相似:从背景看,都是在单一的经济手段造成严峻的经济、社会形势下进行改革;从特点看,都是把市场和计划作为经济手段并有机结合起来;从结果看,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实质看,都是原有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每点2分,共6分)
认识:运用比较方法有助于探讨重大事件的经验教训;运用比较方法时应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等。(言之成理皆可给分,每点2分,共4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改革拓跋鲜卑同姓相婚的旧俗”“ 实行“断发” 、明治天皇和皇后带头穿洋服”等可以得出都移风易俗;依据“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进行“欧化”运动”可以得出积极学习先进文化,同时改革都有强有力的统治者的主持。
(2)依据材料“有人认为戊戌变法是一场因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可以得出第一种观点为戊戌变法选择改良道路是错误的,依据“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一次重要尝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可以得出第二种观点为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近代化);第二问强调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其积极意义,又要看到其局限性所在。
(3)依据“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以得出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依据“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到“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可以得出从单一的工业化到全面的现代化。原因应该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苏联的教训,二是中国国内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建设经验的总结。
(4)结合所学知识找准比较点,即背景、特点、结果、实质,逐一比较找出其相似性,第二问属于史学研究方法的范畴,应该从比较研究的作用和如何进行比较研究等方面入手来组织答案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  )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侮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民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鸦片战争后出现的这些爱国知识分子属于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们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御外侮。A、C、D三项都不符合地主阶级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要区别在于
A.目的不同
B.本质不同
C.方法及手段不同
D.阶级基础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洋务派是从清政府集团内部分化出来的,所从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否定A项;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代表统治阶级集团利益的,否定B项;阶级基础也是一样的,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否定D项。所以,C项是正确的,因为在如何巩固清政府统治的方法及手段上,洋务派、顽固派出现了分歧,产生了矛盾。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错误的是(?)
A.放弃进化论
B.重新评估传统
C.反思西方文明 
D.肯定孔孟之道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回答本题首先需对材料作较好理解,大意是说,晚年亲自经历、看到了建立七年的民国与欧洲四年的“一战”,感觉到西方三百年的文明进化,只是“利己杀人,寡廉鲜耻”,能够挽救中国的原来还是传统的孔孟之道。说明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学习西方思想,追求强国梦想,原本以为中国人也会像西方人那样,具有生存竞争的实力,打造出一个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悲剧,使得知识分子们如梦初醒,意识到西方先进文明也并非万能,开始重新思考文明的趋向,重新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B、C、D三项材料中能够得到反映。故选A。
点评:严复作为我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其早期思想主张向西方寻求真理,然而其晚期却又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影响,其思想的阶段转变对我国文化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