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8-09 16:07:4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反省内心
C.存天理,灭人欲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
①孟子  ②荀子  ③韩非子   ④苏格拉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天生都是恶的;苏格拉底认为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善,孟子主张“性善论”,二人都主张人的善,所以主张与题目中的《三字经》相同或相近。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孟子主张比较。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
A.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B.朱熹、李贽、黄宗羲
C.朱熹、王夫之、顾炎武
D.王夫之、王守仁、顾炎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2011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肯尼亚视察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并向该学院赠送孔子像。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关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如何?(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3分,任意三个人即可)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2分)


参考答案:(1)核心:仁(或礼)。(2分)
(2)变化: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2分)意义: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分)
(3)代表人: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3分,任意三个人即可)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3分)
(4)价值: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2分)


本题解析:(1)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孔子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论述了治国的方法,核心就是仁。
(2)本题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通过划分段落层次可知,其政治意义是,通过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思想上的意义是,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本题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结合教材可知代表人是程颐、程颢、朱熹。分析材料,可知第一层意思,是理学的兴起,第二层是理学的影响,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4)建立在人伦关系基础上的儒家思想,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容易被人们接受,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关注。孔子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推广到世界各地区,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平等合作的国际新秩序,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14分)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是历史上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能否顺应社会转型的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3分)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2)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4分)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它把人类推入“蒸汽时代”。有人说“蒸汽机是近代城市工业之母”,而马克思则视蒸汽机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以下两图和文字反映了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风貌。

(3)根据材料三,分析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使用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所做出的努力。(3分)


参考答案:(1)因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生产关系的调整(阶级关系的变化、诸侯国的改革);思想解放(百家争鸣)。(3分)
(2)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4分)
(3)影响:蒸汽动力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促进城市形成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改善了交通工具(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造成环境污染(1分)。
(4)努力: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依法治国并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中来概括归纳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政治上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经济上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内部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新的动力,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改善交通工具等方面分析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材料三的图片看,它也带来环境的污染。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治国家、公民社会建设主要努力是恢复完善人大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出依法治国方略;市场经济建设主要是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