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9 16:07:48
1、选择题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反省内心
C.存天理,灭人欲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
①孟子 ②荀子 ③韩非子 ④苏格拉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天生都是恶的;苏格拉底认为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善,孟子主张“性善论”,二人都主张人的善,所以主张与题目中的《三字经》相同或相近。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孟子主张比较。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
A.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B.朱熹、李贽、黄宗羲
C.朱熹、王夫之、顾炎武
D.王夫之、王守仁、顾炎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2011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肯尼亚视察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并向该学院赠送孔子像。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关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如何?(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3分,任意三个人即可)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2分)
参考答案:(1)核心:仁(或礼)。(2分)
(2)变化: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2分)意义: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分)
(3)代表人: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3分,任意三个人即可)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3分)
(4)价值: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2分)
本题解析:(1)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孔子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论述了治国的方法,核心就是仁。
(2)本题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通过划分段落层次可知,其政治意义是,通过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思想上的意义是,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本题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结合教材可知代表人是程颐、程颢、朱熹。分析材料,可知第一层意思,是理学的兴起,第二层是理学的影响,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4)建立在人伦关系基础上的儒家思想,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容易被人们接受,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关注。孔子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推广到世界各地区,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平等合作的国际新秩序,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14分)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是历史上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能否顺应社会转型的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3分)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2)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4分)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它把人类推入“蒸汽时代”。有人说“蒸汽机是近代城市工业之母”,而马克思则视蒸汽机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以下两图和文字反映了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风貌。
(3)根据材料三,分析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使用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所做出的努力。(3分)
参考答案:(1)因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生产关系的调整(阶级关系的变化、诸侯国的改革);思想解放(百家争鸣)。(3分)
(2)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4分)
(3)影响:蒸汽动力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促进城市形成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改善了交通工具(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造成环境污染(1分)。
(4)努力: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依法治国并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中来概括归纳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政治上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经济上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内部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新的动力,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改善交通工具等方面分析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材料三的图片看,它也带来环境的污染。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治国家、公民社会建设主要努力是恢复完善人大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出依法治国方略;市场经济建设主要是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