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7-08-09 15:49:5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即形成了
A.对法国的两面夹击
B.进攻苏联的桥头堡
C.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三面包围
D.统一的德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注意,你应当充分运用所掌握的历史事实和给出的材料为自己每一个回答做出必要的说明。
材料1  引自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院的辩论词:
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材料2  引自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院的辩论词:
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场降临于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材料3  引自1939年1月5日希特勒与波兰外长贝克的谈话:
德国在任何情况下都关心维护一个强大的民族主义的波兰,……一支强大的波兰陆军的存在意味着大大改善德国的处境;波兰部署在俄国边境一侧的陆军师节省了德国相应数量的额外的军事开支。
材料4  引自1939年3月8日希特勒在德国政、经、军界重要人士会议上的讲话:
……布拉格的情况是不能容忍的。……然后将轮到波兰。……至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它们当然属于德国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空间。……到1940年和1941年,德国将一劳永逸地同自己的宿敌──法国进行清算……当法国被击败后,德国能轻而易举地确立对英国的统治,……我们将以英法两国在美洲的领地为基地,同美国……进行清算。
材料5  引自1939年8月 22日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
……不论德苏协定属于什么性质,它都不能改变美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并且决心加以履行。……我希望向您重申我的信念;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战争将是所能出现的最大灾难。……我看不到德法之间有什么问题不能够以及不应该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我们已经准备并将一直准备协助创造条件来进行这种谈判……
回答:(1)比较材料1和材料2:
①这是由于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而引起的辩论?
②张伯伦和丘吉尔在观点上有哪三点不同?
(2)比较材料3和材料4:
①其中哪一个材料给了张伯伦和丘吉尔的辩论以最好的回答?
②那么,另一个材料又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
(3)比较材料5和材料1:材料5说明了什么?
(4)史学界一般认为:
①英国奉行的绥靖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而且得到了法国和美国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追随或支持,直到英、法对德宣战后仍一度对它抱有某种幻想。
②绥靖政策的教训不仅对于曾经推行过它的人来说是深刻的,而且使世界人民在经历了空前灾难后,懂得了在侵略势力面前应当如何捍卫和平的真理。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论证你的回答。(答案空格500格)


参考答案:
(1)①慕尼黑协定的签订②a.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不同。张认为是解决了“最后的”“最危险的”问题;丘认为是“最严重”的后果。b.对以前实行的绥靖政策看法不同。张认为是成功的;丘认为是失败的。C.对绥靖政策的前途预测不同。张认为是“通向稳定”;丘认为是走向“灾难”。
(2)①材料四。因为它是希特勒的内部讲话,以后的历史证明了这个讲话。②材料3说明了希特勒的狡猾。第一,欺骗波兰;第二,给英法等西欧国家以德国的敌人是苏联的印象;第三,不刺激苏联。
(3)材料5说明了:①英国的态度已与捷克危机时代有所不同,它对波兰危机作出了较为强硬的表态。②英国仍寄希望于绥靖政策。
(4)A.本题分三个层次给分,以基本思路正确或所举史实能说明观点为标准。
①历史根源方面: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和反共政策。②法美的追随或支持方面。③某种“奇怪战争”或“静坐战争”。
B.本题分二个层次给分,以基本思路正确为标准。
①教训:养虎为患或玩火自焚。②真理:联合起来,用正义武装捍卫和平。论证逻辑为:史论结合严密,论证结构合理。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多材料层层分析式的解析题。该题通过列出的五条材料,深刻地揭示了英国绥靖政策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历史问题。解答此题的第一步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读懂读通材料,明确问什么答什么。第(1)组的①问“这是由于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而引起的辩论”。可根据所学的知识,抓住这两则材料中所提及的问题和时间,得出正确答案。第(2)问有一定难度,首先通过比较分析,可知材料3中希特勒的言论是欺骗世界舆论的假象,材料4真实地反映了希特勒的侵略意图。要区别事物的表象和本质的不同。其次,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材料3,希特勒的狡猾手段,既欺骗了波兰,又欺骗了英法,还迷惑了苏联。第(3)组的设问,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便可答出。第(4)组的论证,首先要从试题给出的材料中找出要证明的观点。其次要从大脑中搜索出最能证明这些论点的史实。再次用摆事实、讲道理、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这些观点的正确性。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的能力。第(4)组的设问考查论证分析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二战期间,苏美英三国召开的首脑会议中,对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产生深刻影响的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综合比较的能力。战后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雅尔塔体系,而雅尔塔体系的基本内容与原则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定的。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 年9 月慕尼黑会议后,张伯伦回英国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
材料二? 1939年7月24日,英日双方签署了《有田—克莱琪协定》,规定:英国“完全承认”日本造成的“中国之实际局势”;承认日本在其占领区内享有“特殊之要求”;允诺“凡有阻止日军或有利于日军之敌人之行动与因素”,英国“均无意加以赞助”。
……1941年3~12月美、日进行秘密谈判,谈判中美国承认伪满政权,同意日本延缓从中国撤军等。
材料三? 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我们与希特勒或他们的匪帮永不会谈永不斡旋,我们将在陆地上,海洋上,天空中与他们战斗”?——《丘吉尔回忆录》
(1)对于慕尼黑会议毛泽东说,张伯伦是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请用1938年到1940年的史实来证明毛泽东的评价。(4分)
(2)《有田—克莱琪协定》又被称为远东慕尼黑,请分析其实质。(2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对比,英国的政策发生什么变化?各举一个战例说明英国在“陆地上、天空中”与德国作战。(3分)
(4)材料二中美国的做法显然不利于中国,但中国的抗战却对其他反法西斯国家起积极作用。试分析1941年的中国战场对苏德战场与太平洋战场所起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德国和苏联达成协议,先进攻了波兰和法国,并很快灭了法国。1940年7月,德国实施海狮计划,对英国发动不列颠之战。(4分)
(2)出卖中国利益,与日本达成妥协,维护英国在远东的既得利益。(2分)
(3)纵容侵略到坚决抵抗。
北非阿拉曼战役、击碎海狮计划或德国的空中闪击行动失败(3分)
(4)1941年中国的抗日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美国赢得了全面备战的时间。(4分)


本题解析:本题整体上考查的是二战的背景和基本过程。属于教材知识的记忆。
(1)张伯伦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实际上表明的意思是绥靖政策实际上是对自己利益的损害。结合相关的历史事实,德国和苏联达成协议,先进攻了波兰和法国,并很快灭了法国。1940年7月,德国实施海狮计划,对英国发动不列颠之战。上面的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评价。(2)根据二战的事实,《有田—克莱琪协定》又被称为远东慕尼黑,其实质是出卖中国利益,与日本达成妥协,维护英国在远东的既得利益。(3)根据材料三“我们与希特勒或他们的匪帮永不会谈永不斡旋,我们将在陆地上,海洋上,天空中与他们战斗”可以推出英国的政策由纵容侵略到坚决抵抗。(4)考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的作用。结合教材的原文,1941年中国的抗日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美国赢得了全面备战的时间。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表明?(?)
①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是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应付人类面临的挑战 ②坚持民主制度的国家是反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③英美等国对待苏联的立场发生了根本变化 ④世界和平民主的潮流不可阻挡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要运用主要矛盾与次矛盾、现象与本质关系的原理去解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是由于人类面临共同的敌人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美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并不意味英美改变了对社会主义的仇视的本质。苏中美英等大国都是反法西斯的主力。该题为组合式选择题,含②③项的都不对。因此答案为D。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