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8-09 15:38:2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礼”是孔子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哟是秩序,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也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如果“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主是代虚无飘渺的“天”执政,完成“天”所赋予的工作。……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只是剥夺了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而未受灭绝式镇压。
(l)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了什么政策?其意义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理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弄明白理学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能够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如以《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为例,说明理学从儿童抓起,要求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要遵从“礼”的规范。如:穿衣要系好领口、腰部和脚部;为人子弟必须低声说话、语速不能太快;看书要正襟危坐、仔细慢读;在长辈面前吃饭不能出声,要细嚼慢咽。……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始的。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2)据所学知识,指出理学产生的经济、思想条件。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始”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梁漱溟也为努力保卫中国文明的完整性而反对科学与民主,他宣称人类的生活依赖其基本的精神,所以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这是自损其命。……相反,胡适和其它一些西化提倡者喊道:到西方去!吴稚晖痛骂梁漱溟为“十七世纪的无用之物”。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各种的外来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涌入,在社会重建和民族振兴方面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观点:由胡适阐释、后来为国民党部分接受的实用主义及逐步进化方法,与中国共产党采用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方法。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3)据材料三,概括当时中国思想界呈现的主要状态。如何认识这一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  《万历十五年》写道:“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李贽成为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先声
B.李贽的思想未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
C.李贽的悲剧是当时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结果
D.李贽对现实的批判引起统治者的不满



3、选择题  2010年时孔子诞辰2561年。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有着重大的影响。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仁者,爱人
C.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



4、选择题  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矣。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
A.老子
B.荀子
C.朱熹
D.王阳明



5、判断题  《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 ]
A.思想统一  ? ?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刑辅德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