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商业的发展》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二)

时间:2017-08-09 15:19:5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事件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
①白银的广泛使用 ?②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③高产农作物的种植? ④一条鞭法⑤摊丁入亩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白银的广泛使用有利于商业资本的活跃,私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大量投放市场,高产农作物的种植有利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和解放农村劳动力,一条鞭法和摊丁人亩中赋役征银的办法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古代广州曾开设了市舶使和十三行来管理中国的对外贸易,分别是哪两个朝代开设的(?)
A.汉朝、唐朝
B.唐朝、明朝
C.唐朝、清朝
D.汉朝、清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市舶使是在唐代设立的,因为是对外贸易繁荣,设立官员管理对外贸易;十三行是在清朝设立的,主要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把对外贸易的地方限制在十三行。故选C。根据分析可知ABD均错误。
点评:广州身处我国的沿海,一直以来就是对外贸易繁荣的地方。在唐朝实行全面开放的政策,广州是对外贸易的枢纽,政府设置官员管理;但是在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贸易限制在广州一口,同时广州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环境已发生根本的不同。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图中的城市布局反映了当时坊市分开与打破交易时间限制的特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图片可以看出,北宋城市打破了原来坊市的界限,也出现了夜市,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点评:北宋时期,城市的布局与以前相比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唐代以来的坊市界限被打破,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减弱。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出现了娱乐设施。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1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大都市的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曼彻斯特主要受惠于它的商业和制造业的地位。最近,它已经在英国的任何其他城镇,乃至世界“鹤立鸡群”了。它的工业产品几乎输入到地球上可居住的任何一个国家。……在1832年的改革法案中,在国会中拥有代表席位,并且中产阶层的男子获得了选举权。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访问曼彻斯特,并且授予其皇家宪章(Royal Charter)?。
——摘编自《企业行名录》序言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材料四?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然后中心城市又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起来;最后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
——郭楚《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曼彻斯特能够荣获 “皇家宪章”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5分)
(4)当代中国对发展城市群也在进行实践与探索,试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变化:由政治功能到经济功能。(2分)
原因:君主专制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内因3分,外因1分,共4分)
(2)曼彻斯特市的商业和制造业在英国的重要地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政治权力,政治影响力扩大;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的人。(6分)
(3)特点:政府主导:工业型城市;发展速度慢。(3分)
成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4)以浦东为龙头,(2分)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国际贸易中心之一(1分),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1分)


本题解析:
(1)“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说明,此时更突出城市的政治职能,唐代和宋代商业性大都市和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出现,说明城市经济职能增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是指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原因:君主专制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逐句概括即可。首先是精神上,“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经济上,商业和制造业在英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在1832年的改革法案中,在国会中拥有代表席位,并且中产阶层的男子获得了选举权”,说明政治上,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政治权力,政治影响力扩大。
(3)“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体现出政府主导的特点;“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工业型城市为主;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远远低于世界同期水平,说明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与之对应,分析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整体经济水平低等。
(4)城市群包括中心城市和周边小城市,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的重大相关举措是开放上海浦东,以浦东为龙头,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国际贸易中心之一,发挥上海的辐射效应,形成长三角城市群,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  )
A.街市
B.市镇
C.草市
D.夜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时间限定“宋代以前”以及“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可知,只有C项符合要求。A、D项出现于宋代城市里,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无关。B项是宋代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