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文学成就》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7-08-09 14:46:0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并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A.白话文开始兴起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已经放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明清时代小说发展的原因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城镇兴起,文学需求量大;市民阶层的扩大,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大;印刷术的完善和发展;明清时社会危机加大,人们通过小说寻求心理安慰等最主要的是经济因素,从选项看C最符合。A在新文化运动时期,B不是主要因素,思想控制没有放松,而且加强。故选C
点评:本题直接考查了明清小说发展的原因,学生需对其他选项理解到位。还可以考查明清小说的代表作等。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诗经·秦风·无衣》中写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其中,“王”是指
[? ]
A.周王?
B.秦王
C.西戎首领?
D.商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这说明

[? ]


A.《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B.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统时代风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下列关于苏轼在“词”领域贡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以 切身感受和市井风光入词,其词在宋元时代流播最广
B.他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C.其词清新俊逸,意境丰富,开豪放词派之先河
D.其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具有浪漫色彩,至今广为流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苏轼及有关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根据所学,BCD三项符合所学,他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词清新俊逸,意境丰富,开豪放词派之先河;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具有浪漫色彩,至今广为流传。A项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成就,本题选A项。
点评:在做否定型(逆向)选择题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斯特雷奇在比较希腊和中国诗歌的差别时认为:“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个印象,这个印象不足终结,而是无穷境界的开端。”下列诗歌可以佐证该评价的是
A.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生恨?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C.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D.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个印象,这个印象不足终结,而是无穷境界的开端。”体现了古代中国诗歌那种“言有穷而意无尽”的特点,借字以写无限,借声以说无响,借色以明无形,也就是借物质以烘托精神,而选项中“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即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限的空地,解诗人可以自解,使诗作更加含蓄不尽,D符合题意,ABC均表达不出题干之意,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