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主要经济政策》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7-08-09 14:32:0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法律明文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
——《旧唐书》卷48
【材料二】唐人吕志向“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宋代“长安百姓常安民,以镌字为业。”宋代增城人崔世明,试有司连黜,放弃科举,曰:“不为宰相,则为良医。”宋代方惟深“乡贡第一,试礼部不第,即弃去,有田一廛,与其弟躬耕,闲则读书”。?
——资料来自《宋书》等
【材料三】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对于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身份有什么限制?(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限制的理由。(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间的读书人是如何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的。(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生活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2分)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2分)
(2)做生意(卖药);卖字(或给人代笔写字);做医生(或给人看病);从事农业生产。(每条2分,答出4条即可得8分)
(3)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规定商人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实际上有些读书人一边经商一边考科举;读书人谋生的方式多种多样,商品经济发展,商业并没有完全禁止;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是人们生活生产的主要方式。(每点2分,答到2点以上即得4分,言之有理可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徽州少年林光錀,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家成员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以下材料是根据林光錀所写的日记编制而成。
材料一?林父与林光镐一年生产、生活时间分配表
(单位:天)

人物
生产劳作
其他活动
外出活动
休闲
统计
林父
113(31.8%)
96(27.07%)
28.5(8.03%)
117.5(33.1%)
355(100%)
林光錀
308(86.7%)
22(6.2%)
5(1.47%)
20(5.63%)
355(100%)
?说明:①林父的“其他活动”主要包括“打杂”、“做风水地”两项。②林光錀的“生产劳作”以牧牛为主,占264.5天。
材料二?林父一年“外出活动”分类统计表(单位:天)
?
项目
?
走亲戚
?
往双岭
往重山拕(背)苗竹
往齐春桃茶
往思口买杂货
?
清货买货
往富村买货
?
江村打油
往林村买小猪
?
卖茶
天数
12.5
1
3
1
4
2.5
2
1
1
0.5
?材料三?林家“生产劳作”时间分类统计表
专项
粮食生产
蔬菜生产
经济作物(茶)
其他
统计
劳动时间(天)
62
11
16
24
113
百分比(%)
55
9
14
22
100
?说明:粮食包括禾(稻)、麦、粟、番薯四类,凡与之有关的劳动视为粮食生产活动。蔬菜、白豆、油菜种植等列入蔬菜生产。?请回答:
(1)根据林家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状况,判断出林父的身份并说明理由。(3分)
(2)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林光蝓的生活状况。(2分)
(3)在当时,林光錀的人生之路可能面临三种选择:其一,从事农耕;其二,经商致富;其三,科举致仕。请你就上述三种人生选择,结合林家状况和时代特点,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7分)


参考答案:(1)身份:自耕农。
理由:林家父子大部分时问都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自给自足;拥有部分生产资料;有自主活动(休闲)时间。(3分)
(2)生活状况:绝大多数时间从事生产劳作;有写日记的习惯(或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或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2分)
(3)从事农耕:有利因素:有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经验。不利因素: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答出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地主土地兼并、政府盘剥和近代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冲击也司得分)。
经商致富:有利因素:徽商文化有利于经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林家种植的茶叶等经济作物市场前景广阔)。不利因素:林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商基础薄弱;受政府的限制、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动荡的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制约。
科举致仕:有利因素: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坚持不懈的学习品质(长期记日记)。不利因素:经济基础差(经济不宽裕):学习时间少。(7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第(1)问要通过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他是自耕农、地主或商人。第(2)问要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其状况,较容易;第(3)问注意审题,要从中选择一种来分析即可,不可面面俱到。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清代广州的十三行是:? (? )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
B.官营贸易机构
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 
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代广州十三行的理解。清代广州的十三行是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