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8-09 14:31:0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47年,美国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主张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下列有关该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出台背景为二战后初期,美苏加紧在全球的争夺?
②它标志着美苏两国昔日战时盟友关系的破裂?
③它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标志?
④它促成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和北约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在二战后美苏之间的霸权的争夺的产物,双方关系由昔日战时盟友关系的破裂,标志着“冷战”政策的开始,促使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和北约组织的建立,所以①②③④都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图是一幅漫画,漫画作者的用意在于

A.支持美国援助西欧发展经济
B.讴歌美国维护世界和平
C.承认美国有强大的力量来保护西欧国家
D.揭露美国通过经济援助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漫画讽刺的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表里看是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实际上是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来对抗苏联,因此选D.
点评:1948年,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其目的是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根本目的: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实质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结果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同时,也帮助西欧各国渡过了经济困难,阻止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一? 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由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其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
(1)二战后,美国以世界霸主自居。为什么此时美国能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3分)
(2)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其基本倾向在于收缩美国的海外势力,收缩的重点是亚洲。那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亚太地区收缩力量的表现。2分
材料二?《时政评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3)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变化?(1分)
(4)“‘冷战’结束后,美国能否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美国实力削弱;苏联实力增强;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3分
(2)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退;70年代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推行对苏“缓和”外交(转攻为守)。(任答二点)
(3)“一超多强”。(1分)
(4)不能。因为经济力量多极化决定政治力量的多极化(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国际政治民主化趋势日益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贝奈斯总统的民主联盟曾被视为东西方之间可能的桥梁,但在预定举行大选中将面临失败的共产党人在1948年2月夺取了政权。从当时国际环境看,这一变化反映出的是
A.美苏两国关系的日趋紧张
B.两极格局的形成导致国际形势紧张
C.“冷战”形成导致欧洲的分裂
D.马歇尔计划激化了欧洲国家内部矛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两派之间的政治斗争的胜负反映了当时这两派所代表的国际社会中两种意识形态和政治势力的关系变化,所以选择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举办国家/城市
主题
1933年
美国/芝加哥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35年
比利时/布鲁塞尔
通过竞争获取和平
1937年
法国/巴黎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
1939年
美国/纽约
明日新世界
1958年
比利时/布鲁塞尔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62年
美国/西雅图
太空时代的人类
1964年
美国/纽约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1967年
加拿大/蒙特利尔
人类与世界
1968年
美国/圣安东尼奥
美洲大陆的文化交流
1970年
日本/大阪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1974年
美国/斯波坎
无污染的进步
材料二: 郑观应在1894年出版的《盛世危言》中大胆提出在中国办世博会的主张。他认为“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返,声闻不隔。”1902年11月梁启超开始发表《新中国未来记》,这是中国早期的未来小说。小说写道:“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1910年,上海人陆士谔在幻想小说《新中国》里,神奇地预言了上海世博会: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方便市民参观,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汉语成了世界通用的流行语言……百年前的中国知识分子不约而同预言上海将办世博会,其细节之精准、想象之瑰丽令人叹服。
2002年12月3日,中国在申办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时,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曾这样感叹——“今天,世界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希望”。
(3)根据材料一指出世博会曾在哪一时段停开并分析其原因。据材料一分析召开世博会需要哪些条件?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时代特征?(以任意2届世博会为例)(13分)
(4)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梁启超、陆士谔等近代人物为什么纷纷将中国召开世博会的地点选在上海。结合材料一,指出世博会在上海召开有怎样的划时代意义。(7分)


参考答案:
(3)1939—1958年。(2分)原因:二战爆发。战后各国经济普遍衰退,各国忙于经济恢复建设(4分)条件:和平稳定的国际局势。主办国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主办城市经济繁荣,交通便利。(3分) 时代特征:1935年布鲁塞尔——世界大战迫在眉睫。1958、1962年世博会——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1970年日本大阪——日本经济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多极化。1974年美国——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兴起。(4分,答出任意2个即给4分)
(4)原因:近代上海是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是近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国内国际交通位置便利。上海有中西各派学术思想流派交汇,文化发达。(5分)意义:上海世博会是首个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反映了中国的经济的崛起,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