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7-08-09 14:23:2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某思想家主张:“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下列言论与之相符的是(   )
A.“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B.“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
C.“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等,本题实际上考查中国古代理学新发展相关内容——心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属于儒家的“仁”,不正确;B属于理学,“格物致知”,不正确;D项属于明末清初,李贽的“反正统意识”,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C.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这几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前面意思是:放弃最高学问和渊博知识,有利于民智百倍。弃绝仁义,民众才会恢复慈孝。弃绝奸巧投机,才没有盗贼。后面意思是: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因此选B。
考点:诸子百家
点评:从高考的角度看,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判断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2分)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分)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什么影响?(4分)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2分)概括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6分)


参考答案:(1)人物:A孟子,B荀子(2分)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分)   
影响: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与稳定。(2分)思想: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主流思想。(2分)
(3)看法: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2分)
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4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说明: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分)经济: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2分)思想: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能力。根据图片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这是孟子的主张。根据”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知天命而用之,可知这是荀子的主张。
(2)根据材料中“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可知是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谈的是政治和思想的影响,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与稳定。思想方面,发展了儒学,成为了官方正统,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主流思想。
(3)根据材料“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可知如果 不必须等待从孔子那里取得知识之后才算完满,如果必须等待从孔子那取得知识成为完满,那么千年以前没有孔子,那时的人始终不能够成为人吗。可知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背景:要注意从政治经济和思想几个方面去回答,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指的是没有超出传统的范畴,无论政治经济和思想都停留在传统水平。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思想: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官僚政治体系的确立            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这是在汉代,当时的选官制度主要是皇帝征召和察举制,所以 ②不符合题意;其中 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又不符合史实,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别的观点(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强调了名分(物权)对所有者的重要性,也说明依靠法律按照物权所有判定事物归属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由此可以推断这符合法家学派的特征,故答案选D,A B C三家并无此项主张。
考点: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
点评: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思想之一,其主张“以法治国”和加强君主权力,成为战国时代最受欢迎的学说,但由于忽视道德的教化功能和作用并主张用严刑峻法镇压民众,导致民众的不满,故在秦代以后丧失主导地位,让给了儒家思想。但中国自汉代以后的统治者多采用儒、法、道三家思想杂糅而用之。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