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7-08-09 13:49:4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18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材料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2分)
材料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4分)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4分)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
(4)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现象 “百家争鸣”(1分)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任答两点2分)。
(2)观点:正君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
影响:有利于以思想的一统来巩固政治一统(有利于加强皇权);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对宋明理学(朱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4分)
(3)不同: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2分)李贽否认儒家的绝对权威。(2分)。
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
(4)标题:儒家(主流)思想的演变。(2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中涉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儒学、阴阳五行、道家学说等,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百家争鸣的影响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由材料“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可以得出正君心,由“《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以得出大一统,由“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儒学内容可以得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3)结合材料第一段主张儒家学说不可移易,而第二段中李贽则反对盲从孔子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的区别在于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否认儒家的绝对权威;结合早期反封建启蒙思想的原因可以得出李贽思想产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4)材料以此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以及明清时期早期反封建的启蒙思想,涉及到了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继承和变异,由此可以将其归纳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内容及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朱熹在理学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
B.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C.他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D.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为北宋五子,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的为陆九渊、王守仁,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家应为明清反封建启蒙思想家,朱熹发展了理学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地位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摘自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
材料四 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周游列国的结果,并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2分)
(2)材料二、材料三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各是什么?并分别指出出现这种态度的原因。(8分)
(3)材料四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4分)
(4)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历经起伏,请你概括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2分)


参考答案:(1)结果: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1分)
原因:孔子的思想不能满足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1分)
(2)态度:材料二独尊儒术;材料三批判孔教。(2分)
原因:材料二;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材料三:儒家思想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尊孔复古逆流泛滥;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4分)      
(3)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或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思想)。(2分)
特点: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或托古改制)。(2分)
(4)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自身发展完善。(2分)


本题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儒家的主张在春秋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抨击。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这就严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3)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孔子打扮成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以减少变法阻力。
(4)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自身发展完善。(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本专题是历来高考命题的重点,近年高考试题所占比例更是逐年加大。从考查内容上看,重点考查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主流思想演变的过程、诸子百家代表的阶级本质、思想主张、春秋战国、西汉、宋代、明清主流思想的演变。从命题角度看,儒家思想易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等热点问题相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其(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他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于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因为黄宗羲的思想    
①有对专制帝制的总体性批判         ②有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③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之一   ④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黄宗羲的思想是古代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中有代表性的思想,但是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的愿望,因为从总体上来说,当时还只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故排除掉④,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青年时期的钱伟长在美国大使馆填写签证表的宗教信仰一栏时,钱先生说:“我没有宗教信仰。”美国官员说:“没有是不行的,你就填信仰孔教吧。”这件事情说明
[? ]
A.外国人一直把儒教当成中国的国教
B.中国以外的世界,把儒家视为一种宗教
C.儒家应当积极参与世界宗教对话
D.儒教或曰孔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