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8-08 15:15:5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明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B.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C.文化专制开始影响了市民生活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明朝的关于杂剧的禁令,一方面禁止扮演帝王将相,另一方面支持封建道德楷模,这些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被誉为国粹的京剧形成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京剧艺术的形成。乾隆末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进京,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形成了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故选D。
点评:京剧艺术的特点:①题材以历史故事为主;②伴奏有管弦、打击乐器;③角色分为生、旦、净、丑;④表演歌舞并重;⑤动作唱、念、做、打结合。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
A.傩戏
B.元杂剧
C.京剧
D.粤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徽汉合流”,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因此选C .
发展:
点评:京剧的形成和发展:(1)背景: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2)萌芽: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3)形成: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京剧形成了。(4)走向成熟:同治、光绪年间,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后又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并成为中国的国粹这一。(5)走向世界:民国以来逐渐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我国古代诗歌、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分别是( ? )


A.楚辞、元杂剧
B.汉赋、明代传奇
C.楚辞、明代传奇
D.诗经、元杂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关于京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形成
B.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剧种的优点 
C.音乐属于板腔体
D.正式形成于明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清朝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因此京剧正式形成于清朝,D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