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大众传媒的发展》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8-08 15:02:2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
A.报刊杂志
B.电报电话
C.电影电视
D.互联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开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小王针对中学生上网问题作了详析的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他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中学生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却从未上过网,大部分教师上网经验不够丰富; 
2.家里是中学生上网最主要的场所,网吧的主要客源是中学生;
3.多数中学生对在校上网的条件不满意,家长、教师呼吁改善条件;
4.网上交友已成为中学生乐于交往的形式,网友主要是同龄人;
5.多数中学生承认网上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
6.多数家长和教师既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
请回答:(1)你如何认识中学生上网的影响?
(2)针对中学生上网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对策?


参考答案:(1)①正面影响:网络有利于培养学生现代观念和终生学习的观念;网络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拓宽了学生的求知途径;网络为学生创造了自我实现的新空间。
②负面影响:互联网内容的无序性和不可过滤性,极易引起青少年的思想混乱;互联网的隐蔽性,可能导致中学生道德品质滑坡;互联网的虚拟性,易造成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2)提出的对策或建议:
 首先:要重视互联网对人类带来的重大影响,以主动积极的心态迎接这一挑战。
其次:必须加强网络教育,引导上网者对大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可以在德育课中增加网络操作“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其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 
其三:细心观察,取得家长配合,及早避免和矫正“网络成瘾症”。


本题解析: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注意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题材
本埠
全国
国外
数量
57篇
80篇
37篇
比例
33℅
67℅
A.《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
B.《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C.《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
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D项未体现;从表格数据来看,报道全国和国外的新闻占了绝大部分,可以看出《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故选B。C项乡土意识材料没交代,无法判断。
点评:近代报刊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后来得到一步步的发展。中国人的新闻观念也开始出现,关注国内外大事。与此相关的近代通信的发展也需要了解。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年到l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3)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
(4)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第(1)问,报业的发展反映了清末中国的内外危机;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直接概括即可;第(3)问,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联系考查;第(4)问,要依据前三问的问题概括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