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7-08-08 14:55:1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未受考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
材料四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约束,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孔子和苏格拉底基本主张,并指出他们思想的相通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德斯鸠与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相似背景。(2分)
(3)结合材料三、四,依据时代背景分析孟德斯鸠的思想与黄宗羲相比有何进步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基本主张:孔子:以德治民;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相通之处:强调伦理道德。
(2)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孟德斯鸠:分权与制衡。(2分)相似的背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资本主义萌芽或发展。(2分)
(3)进步之处:孟德斯鸠在批判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侧重于提出资产阶级政治蓝图的设想。而黄宗羲则侧重于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本身,并未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构想。(4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以理解为上层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由此可以得出孔子主张以德治民。材料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可以概括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学生应注意同一时代的不同地区人物之间的对比。通过比较可知二者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都希望用道德来规范社会。
(2)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依据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其反对君主专制;孟德斯鸠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根据材料四“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约束,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可知为分权,“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可知为权力制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德斯鸠与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相似背景。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的客观反映,因此可从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他们所处的时代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和发展;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3)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事物的能力,实际上是比较中西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因此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物质基础薄弱,再加上封建专制的强化,因此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没有提出对未来社会的构想;而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前面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启蒙运动作了思想基础,因而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更加猛烈,并提出资产阶级政治蓝图的设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蒙昧中的觉醒·苏格拉底的智慧;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理性与自由的启蒙·孟德斯鸠三权分立说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的这一说法
[? ]
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
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
C.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列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
B.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
C.为贵族官僚所垄断
D.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察举制,选取的标准为孝廉,注重德才而不是门第和出身,这就为一些地位较低的人入仕做官提供了可能,所以C的说法不正确,所以选C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太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中国古代史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太简”,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支离”。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朱熹,乙方代表人物为陆九渊。“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的思想,因此选A。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主要说明了董仲舒的思想造成我们民主性格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学说。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王朝统治的工具。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这一观点否定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因此选择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