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维新思想》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8-08 13:52:1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
A.按西法编练新军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
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维新变法的举措中真正得到清政府实施的是按西法编练新军和兴办京师大学堂,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点评:一场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与多种因素,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关键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 (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在上述图文启发下联系历史,完成下列问题:
(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图一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轻国君与“秀才”共谋国事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用“画上了 ‘休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事件:“公车上书”。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事件:光绪帝召见康有为讨论维新变法事宜。原因: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摆脱民族危机,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法令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维新派的主张。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通过变法而进行的现代化运动。
(3)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4)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变革”成为不可遏止的思想潮流,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止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资料说“同月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_______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_________”当添入
A.五经博士
B.军机大臣
C.八股取士
D.重农抑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可以看出这项措施与参加科举考试人员密切相关,故选C。A项是在汉代的出现的儒学大师;BD项与科举考试无关。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情,考虑“当因当革,当省当并”,限期奏报。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在此情况下,清廷不得不从1901年起实行“新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所列变法建议凡27条,涉及改革机构、裁减绿营、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学堂、设立学部、鼓励留学、修订法律、废除苛刑、停止捐纳等等,其中许多在戊戌变法时已提出过。
——何顺果著《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新政”的背景。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清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采取的相同做法是什么?(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的积极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迸一步加深;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3分)
做法:政治:保留君主政体。经济:推进工业化。(6分)
(2)推动了国家体制和法制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清末“新政”的背景可以联系时代特征分析,当时清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矛盾加深等,第二小问,主要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两者的共同做法有:政治:保留君主政体;经济:推进工业化。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对清末“新政”的积极影响的分析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思想教育等方面归纳,如推动了国家体制和法制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15分)
材料一?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四?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粱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五?“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刘逢禄和康有为的观点的相同之处。据材料一、二、三,与刘逢禄的观点相比,康有为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4分)
(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2分)
(3)据材料二、三、四、五,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6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1)同:都否定《左氏春秋》的真实性。(2分)
不同:康有为主张借用孔子权威实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文化。(2分)
(2)体现: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准许民间创办报纸、学会。(2分)
(3)特点: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2分)
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2分)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2分)
影响:宣传了变法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3分,答到其中2点即可)


本题解析:(1)从材料“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可以看出常州学派的刘逢禄否定《左氏春秋》的真实性,康有为的主张很明显可以看得出也是否定改书的真实性。二者的不同之处是二者否定的目的不同。(2)梁启超倡民权,在百日维新中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能体现其主张。(3)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材料一中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材料二中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材料三中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可根据所学来回答。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引进民主制度,在中国倡导民权。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