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7 23:27:59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枪,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退;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拙,兵制陈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摘自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界得法;兴学校,广书院,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枪,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摘自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四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基本主张?(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在思想认识上有哪些突破? 其根本要求是什么?(5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5分)
(4)材料四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如何评价?(4分)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维新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如何?它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精神遗产?(4分)
参考答案:(1)强调要做出改变,向西方学习,寻求医治中国的方案,以解救民族危难,缓和阶级矛盾。(2分)
(2)由学习科技到学习先进政治制度,由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4分)
根本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1分)
(3) 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4分)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1分)
(4) 定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2分)康有为等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试图依靠皇帝实现其主张,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但是变法实践具有进步意义(2分)
(5)历史地位: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分)留下的精神遗产: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改革艰难前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而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势力强大,东方六国又交相侵伐,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并最终统一了天下;晚清时节,人民起义此伏彼起,政府财政困难,列强又虎视眈眈,但戊戌变法的结果,却最终葬送了大清帝国……
材料二?秦国很小,传统的惰性力量较弱,来自旧贵族的阻力并不十分强大,拥有军政大权的秦孝公、商鞅锐意改革,把所有的变法措施都贯彻到底,对反对变法的人严惩不贷,即使是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公子虔,商鞅也敢于黥之、劓之。
材料三?在一个积重难返、气数已尽而又十分守旧的王朝末年,任何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顶多只是某种回光返照。更何况,维新人士不仅自身的权力很小,而且依靠的“圣主”光绪帝又完全被慈禧太后所操纵……
材料四?艰难时势下的历史跃进,一方面必须唤醒人类的精英挺身而出,指点江山,另一方面又似乎必然使这些具有超前意识的智者蒙受种种磨难,甚至惨遭杀害。
——以上均摘自蒙礼云《关于戊戌维新和商鞅变法的思考——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惊人相似的际遇”。列举相关史实予以说明。(6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导致两次变法“天壤之别的结局”的原因。(2分)
(3)以两次改革为例,谈谈你对材料四现象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1)相似际遇:国家贫弱,内忧外患的社会形势。(2分)
史实:战国时期秦国贫弱,守旧势力强大;受到其它诸侯国侵犯。晚清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国内人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4分)
(2)改革派力量的大小;变法措施落实与否;守旧势力的强弱。(任两点得2分)
(3)商鞅变法促使秦国走向富强;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2分)
本题解析:
(1)注意提取材料信息“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势力强大,东方六国又交相侵伐”“晚清时节,人民起义此伏彼起,政府财政困难,列强又虎视眈眈”,进而得出结论。
(2)对比两段材料信息,材料二“来自旧贵族的阻力并不十分强大”“拥有军政大权的秦孝公、商鞅锐意改革,把所有的变法措施都贯彻到底,对反对变法的人严惩不贷”;
材料三“一个积重难返、气数已尽而又十分守旧的王朝末年”“维新人士不仅自身的权力很小,而且依靠的“圣主”光绪帝又完全被慈禧太后所操纵”,从改革与守旧势力的对比、改革措施的落实等方面回答。
(3)材料四现象说明改革的必然性,但是改革的进程是艰难曲折的,联系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但是商鞅本人惨死;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2分)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
①不敢明确提出反封建的口号②依赖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在变法中没有提出自己的核心主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上书皇帝本身就表明了他们变法的方式;从康、梁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从变法法令的具体内容可看出缺乏了维新派力主的君主立宪等核心内容。因此,本题的四个组合项都是正确的。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之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维妙维肖……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在变法运动高涨期间,光绪皇帝亲自书写谕条,命令……商议中日两国亲交事宜。这位紫禁城里的年青帝王甚至还……要派康有为赴日本“坐探变法事宜”。不言而喻,一心一意欲有所作为的光绪皇帝已经把明治天皇当作自己推行新法的楷模。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
材料三?康有为等改良派……于1895年8月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9月,在康、梁的帮助下,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强学会的活动与《中外纪闻》的发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也引起顽固势力的忌恨和惶恐,后党官僚荣禄、刚毅等人群起反对……慈禧太后亦严责光绪帝下诏查封强学会和《中外纪闻》,将文廷式驱逐回籍。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2)光绪帝决心把明治天皇当作自己推行新法的楷模,请从材料二中举证说明。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1)观点:以日本为榜样,实行改革。依据: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及文明程度与中国有异,不能轻易模仿;日本文化传统与我国相仿且改革已经取得了成效。
(2)加强中日两国交往;还想派康有为赴日本考察变法。
(3)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强大;光绪帝没有实权。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的戊戌变法,主要考察了康有为和光绪帝在变法问题上的观点,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题目难度不大,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说明了在西方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无所不在的物质后,维新派把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仁视为世界的本体,突出反映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故选B。AD项错误,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C项错误,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吸收了西方的哲学思想。
点评:维新派为了进行变法运动,进行了广泛地思想宣传,吸收西方的思想的精华,同时又结合本国的传统文化。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但是维新变法思想因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失败,不过维新思想的传播却起到了第一次思想启蒙的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