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7 23:01:35
1、判断题 《全球通史》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 ]
A.重工业成为工业的主导
B.经济组织形式出现重大变革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电力的广泛使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1854-1856年间英国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7%,食品占8%,工业制造品占85%。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61%,食品占33%,工业制造品仅占6%。出口的工业品,从日常消费品到各种生产机械设备,几乎无所不包。制成品占领1/2的世界市场,工业品占领1/3的世界市场,其中,棉布占世界产量的1/2以上。
材料二 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列强对亚、非、拉国家的扩张,一方面,使当地人民蒙受深重灾难,造成这些地区长期的贫穷;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把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带入这些国家和地区。原来的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受到强烈冲击。?
材料三 按照经济史学家安吉斯·麦迪森的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了32.4%,年增长率达0.85%;而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从23.3%提高到了26.6%,年增长率为0.21%。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出口贸易有什么特点?
?
(2)依据材料二,想一想英国从1750年到1865年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
(3)你认为材料三的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
(4)如果材料三中的这一测算基本符合事实,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实现工业化呢?
?
参考答案:(1)英国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且种类齐全,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区;而原材料和食品在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很少。
(2)主要是由于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提高,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和殖民帝国;同时,英国还占有广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3)有道理。因为资本主义列强是以先进文明冲击落后文明,在侵略的同时客观上也有冲击旧体制的进步性。
(4)以农业为本的社会,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政策的实行等因素,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技术落后,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缺乏自由劳动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3分)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社会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有甲、乙、丙三位学者开出了三种“药方”:
甲:每一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依照他自己认为最好的途径发展。个人在经济上获得的利益,整个社会必将同受其利。所以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乙:民族国家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个人仅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个人的经济活动,应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应该提高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政策。
丙:社会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
(1)根据材料分析,这三种“药方”分别代表哪三种社会学说?(6分)并在这三种学说中任选一种学说进行阐释:该学说被哪个国家率先采用?在该国实施的最主要利、弊分别是什么?(5分)
(2)中国近代的一位政治家对以上三种学说进行了调和,开出了救亡图存的“药方”。请问他开出的“药方”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甲是自由主义;乙是民族主义;丙是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6分)
阐释:答案一:英国率先采用自由主义(1分),成就了英国世界工厂和世界霸主的地位(2分),但造成经济危机的出现(2分);
答案二:德国率先采用民族主义(1分),完成国家统一,实现了工业化(2分),但造成军国主义、专制主义盛行(2分);
答案三:苏联率先采用社会主义(1分),迅速实现工业化(2分),但造成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2分)。 (每一学说6分,国家、利、弊各2分)
(2)药方:三民主义。(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理念和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31 年至1832 年,英国爆发霍乱,造成约2.2 万人死亡。1848 年霍乱再次发生,死亡人数超过7.2万……新工业带来新的污水,而城市却为工业利益集团所支配,这个集团既不懂得如何处理污水,在工厂中也不安装任何保护环境的设备,形成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里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方式。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南部大平原被毁的草地达到35%……罗斯福总统授意成立大平原干旱地区委员会进行系统综合防治。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1933 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愿意参加生产削减计划的农场主给予补贴,强调减少生产和保护土地相结合,在南部大平原地区,85%以上的农场主都参与了该项计划……大平原委员会提出:必须对文化观念加以改造,破除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等错误观念。……经过十多年的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到了40 年代,沙尘暴从南部大平原渐渐消失,而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高国荣、周钢《20 世纪30 年代美国对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治理》
材料三?由于赫鲁晓夫个人的坚持,1954 年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决议”……据统计,仅垦荒头几年,就有100 多万志愿者参加了垦荒工作。从1954 年到1958 年,苏联国家对垦荒的投资共达307 亿卢布,约占这几年全部农业投资的20%左右。最初规定的开荒数字是1300 万公顷,后来提高到2800 至3000 万公顷……开荒地区从 50 年代末开始,便出现大面积风蚀现象。
——李华《20 世纪50 年代苏联全民垦荒运动》
材料四?(1958年大跃进运动期间)在工业领域,大办“五小”工业,建成了简陋的炼铁、炼钢炉60 多万个……在农业领域,推行片面的“以粮为纲”政策,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向自然界开战”口号的激励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毁林、弃牧、填湖开荒种粮的现象。
——凤凰网《向自然界开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当时英国疾病流行、环境污染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在环境的“系统综合防治”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6 分)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垦荒运动和“大跃进”在发动者的主观动机、发动方式及消极后果三方面的相似之处,并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总结其历史教训。(5 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利益集团追求利润,工业污水随意排放;环保意识薄弱、技术落后。
(2)经验:充分发挥国家干预的作用;调动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环境立法;转变观念和加强环保教育;发挥科技作用;综合治理与预防相结合。
(3)主观上试图快速发展经济;加强环保;造成环境破坏。 教训:尊重客观规律;走科学发展之路。
本题解析:
(1)据材料一“1831 年至1832 年...1848 年霍乱再次发生,死亡人数超过7.2万……新工业带来新的污水,而城市却为工业利益集团所支配...在工厂中也不安装任何保护环境的设备...”即可概括出造成当时英国疾病流行、环境污染的原因。
(2)据材料二“...罗斯福总统授意成立大平原干旱地区委员会进行系统综合防治。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1933 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85%以上的农场主都参与了该项计划...必须对文化观念加以改造...经过十多年的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即可概括指出美国在环境的“系统综合防治”方面可借鉴的措施。
(3)结合材料“由于赫鲁晓夫个人的坚持...最初规定的开荒数字是1300 万公顷,后来提高到2800 至3000 万公顷...便出现大面积风蚀现象...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向自然界开战”口号的激励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毁林、弃牧、填湖开荒种粮的现象。”不难概括出垦荒运动和“大跃进”在发动者的主观动机、发动方式及消极后果三方面的相似之处,结合当前的国家政策,即可回答出“生态文明”角度的历史教训。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最主要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