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7 22:30:58
1、综合题 (24分)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误读”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族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威胁我们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各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形成的原因。(6分)
材料二 “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各方面。”
——孙中山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19世纪后半期中国持有与材料二中孙中山相似看法的派别。(2分)概括说明他们误读西方文化的原因。(6分)孙中山是如何弥补西方政治制度不足之处的?(4分)
材料三
材料四 我们要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朋友多了路才好走,我们应该通过坦诚深入沟通、增信释疑,应该秉持和而不同理念、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应该坚持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共同发展,应该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共同做大亚洲发展的蛋糕,共同促进亚太大繁荣。
——摘自习近平出席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是如何以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以防止外交“误读”的?(4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国际交流中的“误读”?(2分)
2、判断题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隅,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畏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3、选择题 古人造字意蕴深远,“伪”者“人为”也。“伪”字的造字意蕴最能体现哪家学派思想(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4、选择题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改造
B.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C.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宗教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5、选择题 孔子日:“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这表明孔子主张
A.省刑慎刑
B.先礼后刑
C.废除刑法
D.刑罚得当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