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7 21:53:42
1、判断题 秦朝征服越族地区和张骞通西域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
A.推动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B.扩大中央政权的管辖范围
C.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
D.加速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又自黄河人汴水,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抵淮水。”这是对古代某段运河开凿的描述,它指的是
[? ]
A.灵渠
B.广通渠
C.邗沟
D.通济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为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北京乡土史,某班学生布置了如下展览。
展览一 悠悠古城
唐代幽州城(今北京)内的居民住在四面有坊墙围隔的“坊”内。市在城市的北部,有市墙相围。市场内店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椒、笋、粳米、布帛、丝绸、茶叶大量来自于南方。
——摘编自《北京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幽州城的经济发展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览二 古都新声
参考答案:(1)市坊分开,商业繁荣,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2)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共同作用:解放思想。
(3)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得以恢复;“一五”计划实施(或工业化);三大改造。
第四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或国企改革深入);全球化趋势加强;香港回归。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包容、瞩目现实等特色使中华文明具有恒久弥新的魅力。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A.民贵君轻观念
B.大一统观念
C.君权神授观念
D.天人感应观念
小题2:唐诗内容多姿多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唐朝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诗句是
A.“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B.“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C.“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D.“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田畦”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
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场景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
(1)《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汴京清明时节的都市生活。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2分)
场景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
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结合场景二中有关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2分)
场景三
(六七十年代发行的粮票和布票)
场景四
(3)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国发行了大量粮票、布票等,当时为什么要发行这些票证?你对这一措施有何评价?(3分)
(4)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票证,在市场上现在还能找到吗?为什么?材料四中的券证与材料三中的有何不同?(3分)
参考答案:(1)该画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2分)
(2)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冲击;近代的生产方
式产生较早,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带来联系与出行方式的变化;处
于沿海地区,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答出任意二点给2分)
(3)生活物资缺乏或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供应不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1分)
这一措施有利于稳定物价,保障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但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是特殊时期实行的必要措施。(2分)
(4)答案一:找不到,因为现在经济得到发展,生活物资供给丰富,人民可以自由挑选所需物品。
答案二:在收藏市场上可以见到,人民把它作为纪念加以收藏。(2分)
材料四是现在商家为了促销发行的购物券,是商业竞争的表现,而材料三中的票证是政府为了限制自由竞争的手段。(如答: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亦可)(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