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新思想的萌发》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模拟版)(十)

时间:2017-08-07 21:51:0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
A.契约立国
B.人民主权
C.君主立宪
D.以法治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体现A项;“人民当有无限之权”体现B项;“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体现D。君主立宪无法体现,故选C
点评: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但是材料并未体现,因此解答材料题关键是依据材料。相关的知识点如维新派的主张、维新变法的影响等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节选),回答相关问题。
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
世界之有完全国家也,自近世始也。前者曷为无完全国家?以其国家思想不完全也。
……故今略述其变迁异同之大体,使吾国民比较而自省焉。苟思想之普及,则吾国家之成立,殆将不远矣。
……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甲?欧洲旧思想
乙?中国旧思想
丙?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四、帝王代天临民,帝王之权即神权,几与神为一体。
四、帝王非天之代?理者,而天之所委任者,故帝王对于天而负责任。
四、帝王及其他统治权,非天之代?理,而民之代?理,非天之所委任,而民之所委任,故统治者对于民而负责任。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而不相属。
七、立法权在少数之人(君主及贵族),其法以神意为标准。
七、立法权在一人(君主),其法以古昔为标准。
七、立法之权在众人(全国民)、其法以民间公利公益为标准。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小题1:概括甲、乙、丙三种思想中关于君主权力的不同主张。(3分)
小题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不同主张的思想根源。(3分)
小题3:概述梁启超创作此文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写作意图。(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甲:君主为神而立,君权受神(教)权制约。乙:国家、人民为君主而立,君权至高无上。丙:君主为人民而立,君权受宪法制约。(3分)
小题2:甲:基督教神学思想。乙:董仲舒儒学思想。丙:欧洲启蒙思想。(3分)
小题3:背景:晚清政府专制腐败;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维新运动失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努力寻求新的救国道路;欧洲新思想造就欧洲民主政治和国家富强。(4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意图:开启民智,打破旧思想束缚;建立近代民族、民主之“完全国家”:抵制列强侵略,实现国家富强。(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近代欧洲民主思想的发展。找准三人思想中的关键词概括,甲的“神为国家之主体。”“立法权在少数之人(君主及贵族)”,乙的“君主为国家之主体。”“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丙的“为人民而立,”“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回答。
小题2:本题考查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紧接上问,找准差异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甲的属于神学和法制同时存在,乙的君权至上,君主权利不受法律约束,丙的一律平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小题3: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背景。根据梁启超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回答,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概括。
点评:材料题在解答时要注意其问题中的限制词,按照限制此要求作答。在解题中我们要注意各自解题途径和方法:(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对于这种情形,学生在解题种需要认真研读材料,根据所设计问题要求从材料中去撷取答案,这种情形问题相对比较容易,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处理就可以解决。(2)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要学生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在课本中进行知识的定位,根据对课本的知识的掌握进行整合。(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方面是通过对材料分析处理找出部分答案,还有部分答案在已经学过的知识里,所以另一方面回顾课本进行概括和总结。(4)通过材料或综合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或认识,这实际上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在充分理解材料主旨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性思维科学总结。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A.学造器物
B.仿行制度
C.提倡思想解放
D.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察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变化。道光咸丰年后即1861年后,此时正是洋务运动,故选A。 B项是在维新变法时期,是光绪年间开始;C项是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开始;D项错误,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初期并未得到政府的重视。
点评:在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探索,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主张维新改良;陈独秀则主张共和,反对儒家伦理道德。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有人把百日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辫”。这句话是将(  )
A.发辫与机器生产相联系
B.发辫与社会风俗相联系
C.发辫与满汉矛盾相联系
D.发辫与国家政治相联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不先变发辫”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没有大的改变,没有在关键时刻支持维新派的改革,最终导致百日维新的失败,把“发辫”的变与不变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海国图志》和《资政新篇》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二者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又有区别。下列有关二者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都是新思想?
②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③形成区别的原因是作者的阅历不同
④从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看,后者更具进步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可用排除法,《海国图志》与《资政新篇》虽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两者的根本目的有本质差别,不能看做是“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