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维新思想》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7-08-07 21:35:2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毛泽东思想形成于
A.大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建国初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已足”。这一主张的根本依据应是
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B.中国与日本的国情相同
C.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
D.日本通过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梁启超阐述变法图存道理的重要论著《变法通议》发表在

[? ]


A.《时务报》
B.《中外纪闻》
C.《国闻报》
D.《循环日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
——郭志祥《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
材料二 《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l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
——节选自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1)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9分)


参考答案:
(1)原因:中国原有司法审判制度存在弊端(司法权由行政部门掌管,司法不独立);西方审判制度和观念的传入;司法主权丧失(列强攫取领事裁判权)的刺激。(6分)
(2)内容:成产专门司法行政与审判机构;确立民刑分立原则;确定考试选拔法官制度;取消满洲宗室的司法特权。(6分,任意答三点即可)。
影响:确立了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有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动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3分)


本题解析:(1)关键信息:“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主要原因依据两则材料关键信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归纳主要原因。
(2)内容依据“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分析归纳即可;影响则从政治民主化角度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维新派
A.施政纲领得到皇帝的支持
B.得到清军的支持
C.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若诏旨—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可知,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故选C。AB项得到支持的问题材料未体现;D与材料无关,变法的基础的问题材料并未涉及,C 项明显错误。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维新派为了进行变法运动,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变法的艰巨性缺乏认识,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却起到了第一次思想启蒙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