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7 20:55:42
1、判断题 19世纪末日本开始崛起为东方强国,其原因有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②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确立工业体系,与欧洲国家接近
③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④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表现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佩里的舰队在能看得见首都江户的地方航行;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储藏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存在差别,这一差别无疑有这样的一个结果:在中国人不断后退,并很可能会继续后退到帝国彻底崩溃时,日本人即使不实际处于逐渐进步的状态之中,也处在从即将洒向他们的一片强光中得益的状态之中,处在利用那些中国人不屑一顾、而日本人在开始更加了解我们时多半不但能够采纳并急于采纳的进步和发明的状态之中。
——当时一位英国外交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面对西方挑战时中国和日本的应对态度和原因?(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材料中的观点。(5分)
参考答案:
(1)态度:日本——学习和接受新文化、新思想,中国——固守传统观念和思想,排斥西方思想和文化(4分)原因:①地理位置的影响,日本:地理位置独特、面积小、人口少,有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对外作出一致的回应,有助于他们迅速传播新思想: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内地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难以改变,不利于对外迅速作出一致的回应,不利于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②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的原因,日本:对外来事物有较强的适用性,善于吸收和采纳。中国:中国人对外来事物不屑一顾,思想保守。(6分)
(2)材料的观点有一定道理,看到了造成中日差异的部分因素,但没有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等角度全面解释中日差异的原因。(5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储藏地.”由此可以概括出两者的态度分别是:日本学习和接受新文化、新思想,中国固守传统观念和思想,排斥西方思想和文化。差异的原因从材料中可以概括出地理位置是否利于西方新思想的传播、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是否善于吸收和采纳、两个国家的传统思想是否容纳外来思想等因素。(2)材料一主要提供了中日发展结果不同原因的分析视角。该题的要求即对该视角进行评价或个性认识,结合老师平时教的分析角度,可以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等角度全面解释中日差异的原因进行反对或赞同。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明治政府改革前期除旧的措施主要包括 ?
①废藩置县②殖产兴业③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④宣布“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特权⑤“求知识于世界”?
[? ]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自日本明治维新起,促使日本从锁国到开国转变的因素有
①黑船来航? ②洋学的传人? ③中国鸦片战争的教训? ④幕府的高压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色,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日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可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10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5分)
参考答案: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4分)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4分)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3分)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2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色,”、“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由此可见总结出康有为的理由是: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依据所学知识,《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依据所学知识,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是要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依据材料中的“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向国会负责的内阁。”。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局限性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康有为的主张不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及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