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新航路的开辟》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十)

时间:2017-08-07 20:50:2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与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不符的是
A.西欧生产力的进步
B.地圆学说的盛行
C.罗盘针的普遍使用
D.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地区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马可·波罗游记》描写日本时说:“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官,其顶皆由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官之富无限。”?
材料三?见下图

15世纪的船只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有哪些?
?


参考答案:(1)①为了获取亚洲的黄金,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②《马可·波罗游记》吸引着西欧商人到亚洲经商,进行香料贸易。③基督教会为了传教。
(2)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新航路开辟后,将可可、马铃薯、玉米和烟草等作物带进欧洲的是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英国人
D.荷兰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葡萄牙人殖民的主要方向是美洲。可可、马铃薯、玉米和烟草等作物来自美洲。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厦,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主要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 “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而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4)根据材料四分析“CHINA”,一词的三种说法和古代日本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
(2)英国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君主立宪制得到确立和完善;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3)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
(4)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方的主要是丝绸和瓷器,所以西方称呼中国为“瓷器”之国和“丝绸”之国。古代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强唐盛汉的中华文明影响日本和欧洲。故用“秦”“汉”“唐”代指中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
A.进行殖民扩张
B.拓展殖民地
C.回击奥斯曼国家对商路的垄断
D.获得黄金以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