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商业的发展》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押题版)(三)

时间:2017-08-06 00:50:5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反映了

[?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新唐书卷54.食货志》“(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B.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足
C.便利了商品流通
D.“飞钱”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行使货币的职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原文大意:唐宪宗因为铜钱不足,就禁止使用铜器。当时商人到京城,把钱寄存给各地区进奏院(相当于当今驻京办)和各军领及各家豪富使令,然后轻装走四方,凭券再取钱,称之“飞钱”。因此BCD认识正确。A认识不正确,“飞钱”有利于减少货币供应量。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人?
A.以贝作货币
B.以羊作货币
C.以铜作货币
D.以铁作货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材料: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城乡的统筹协调,与人类文明的变迁密切相关。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周代礼制规定:在都城中,“市四面有门,每日市门开……市中惟民乃得入,凡公卿大夫有爵位及士者皆不得入,入则有罚。”
乾隆年间,一位朝鲜使者在游逛北京庙市时,发现内阁学士崧贵拿着银子与商人侃价,不由“大骇之”。一位英国人则在游记中写道,北京皇城以东的地区,“街道上的房子绝大部分是商店”。
19世纪以来,今天中国的著名都市逐渐涌现。第一等级的大都会是上海,独自一级无与伦比。上海原是一海隅县城,因缘时会,竟一跃而握中国都市牛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周代城市商业和清代城市商业的区别。(12分)
(2)结合所学,分析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繁华都市的历史条件。(8分)


参考答案:1)周代商业有地点的限制,清代商业区与居民区不分;周代禁止社会上层人物进入市中交易,清代贵族官员可以入市交易。(12分)
(2)上海是近代最早一批能商口岸,得风气之行(外商企业、西方思想等);(2分)交通条件便利。(2分)洋务派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近代企业;(2分)民族资本主义最早在上海等地兴起。(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4分)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业、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II
材料二?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 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6分)
(2)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宫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据材料二简单阐明他的论据。(2分)以外,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有何特点?(6分)其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地处手工业、商业发达的江南地区;生产的产品专业化程度高;城市人口与规模不断扩大;属于纯经济职能的工商业市镇;(任答三点得6分)
(2)论据:经商累积的财富用于买田置地或供下一代科举入仕,没有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2分)
因素:闭关锁国,海外市场狭小;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贫困,购买力不足;自然经济为主体。(8分)
(3)特点:近代工业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开始解体;(6分)
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图片以及文字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江南地区商业、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等信息来归结答案。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的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以及经济模式对经济发展限制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对应材料三,依据材料三图片中信息来回答,图片中外商船厂、洋务企业以、民族企业以及小农经济解体的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原因从外国侵略、西方文明冲击的角度归纳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