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主要经济政策》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7-08-06 00:31:2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卷30
材料二?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卷46
材料三?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卷1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3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政府推行这样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
(3)结合史实说明政府是否达到了其目的?评论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


参考答案:(1)对商人的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商人的赋税额;不许商人作官。(3分)
(2)抑制土地兼并,保证粮食供应,稳定社会秩序。
(3)没有达到其目的。西汉中期以后,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激化。(3分)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从长远看,压抑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第一问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可以得出对商人的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商人的赋税额;不许商人作官,(2)材料二中“田亩连于方国”“ 饥寒并至”可知是为抑制土地兼并,保证粮食供应(3)此问要求学生联系所学,有一定的历史分析和总结能力,从长远来看政府的这一措施并没有达到目的,然后辩证的答出该政策的影响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表明唐代
[? ]
A.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
D.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唐代赋役制度中,减轻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是 ① 庸 ②调 ③徭役 ④两税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这不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农民相对自由从而减轻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调”指的是户税,显然不符合题意;“徭役”也不可能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表明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从上分析所知,本题正确答案应选择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
[? ]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提出了促进商业流通的办法,而“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是材料的落脚点,即商业流通了,国家就会有求必得,所以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主旨,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