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6 00:29:52
1、判断题 1922年俄共中央规定:“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参加本区或本村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如果这种组织尚未成立,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带头创办这些组织。”这一规定的实质目的是
A.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C.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D.最大限度推行新经济政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属于公有制性质组织,共产党员必须参加或带头创办这些组织,体现了俄共中央力图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A表述符合题意;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是在斯大林时期,B与“1922年”不符,C不合题干主旨;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征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D与题干主旨无关。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曾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和苏联之间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和平有重大意义”。他也曾对美国记者坦率地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材料二:1959年9月,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最后,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进行了两天的会谈,会谈公报中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美国)总统一致认为,这些会谈对于澄清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立场都是有益处的。……一切没有解决的国际问题都不应当通过武力的办法来解决,而应当通过武力的办法来解决,而应当通过谈判来解决”。会议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一般认为,他的美国之行未产生什么实际效果,但他认为这本身就给人以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印象。
材料三: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 国家 | ? 1955年 | ? 1960年 | ? 1965年 | ? 1970年 | ? 1975年 |
美?国 | 3973 | 5035 | 6834 | 9778 | 15057 |
苏?联 | 1530 | 2280 | 3290 | 5160 | 8660 |
? 国?家 | ? 年?份 | ? 洲际导弹 | 潜艇 发射导弹 | ?战略 轰炸机 | ? 核弹头 |
? 美?国 | 1968年 | 1054枚 | 656枚 | 545架 | 4300枚 |
1978年 | 1054枚 | 656枚 | 432架 | 11000枚 | |
? 苏?联 | 1968年 | 858枚 | 121枚 | 155架 | 1300枚 |
1978年 | 1400枚 | 1015枚 | 135架 | 4500枚 |
? 国?家 | ? 年?份 | ?现役 武装部队 | ? 坦?克 | ? 战术飞机 | ? 水面舰艇 |
? 美?国 | 1968年 | 350万人 | 8500辆 | 5100架 | 360艘 |
1978年 | 210万人 | 10500辆 | 4500架 | 172艘 | |
? 苏?联 | 1968年 | 340万人 | 32400辆 | 4000架 | 320艘 |
1978年 | 440万人 | 50000辆 | 4600架 | 240艘 |
参考答案:(1)由揭露美国霸权政策,抵制其扩张行动到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2)开始推行与美国争霸的积极进攻战略。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实力差距缩小,苏联在军事方面取得了一些优势。
(3)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经济增长缓慢,陷入对越南战争泥潭,经济危机的打击。
(4)放弃军事优势,转为裁减军备,由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放松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这些地区。美国的强硬政策,星球大战计划和“里根主义”的影响。
(5)一个国家对外战略的制定及其结果取决于这一国家的实力。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利用通过阅读材料所获取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的文字较多,通过阅读先全面完整地了解苏联几届领导人在位时期的对外战略尤其是对美国战略的变化的过程,以及美国的对外的战略特别是对苏联的战略变化。解题时注意仔细对比第一则材料,同时结合教材中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第一阶段(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这时的美苏关系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美国处于攻势;第二阶段(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末),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苏联的军事势力大增,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而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缓慢,又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得不在苏美争霸中处于守势;第三阶段(八十年代),里根担任总统以后,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提出“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而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后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以摆脱力不从心的军备竞赛,对转向全面收缩。在此基础上再对每问进行解决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
A.沙皇统治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斯大林体制时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21年苏俄一个红军战士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导致农民丧失希望的原因是
A.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不满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该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使农民利益受到伤害,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出现农民暴动,所以B正确,A错误C当时还没有实行新经济政策错误D农业集体化尚未实行。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43年斯大林曾预言:“我知道,在我死后会有人把一堆垃圾放到我的坟墓上,但历史之风会无情地刮走它的!”之后这一预言果然得到了证实。由此推论,此处对“一堆垃圾”的证实最主要源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大清洗”运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