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主要经济政策》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8-06 00:15:0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 ]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单位:钱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农民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406+2300+4918+2732+300)=-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
(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
(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
(4)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出雇佣关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齐民要术·序》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作者

[? ]


A.提倡商品经济
B.要求贤者舍本逐末
C.认为工商并重
D.强调重农抑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制度对相对价格的作用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刺度使相对价格变动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化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材料三 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联邦德国)约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1951年到1971年,联邦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长6.1%……其中50年代经济呈现飞跃状态,年平均增长率迭7.2%——8.8%,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国家的制度对经济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造成这一效应有哪些主要制度和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苏俄向共产主义过渡经历的变化。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三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政策有何共同之处?其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现材料四变化的原因在制度和政策方面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你怎样认识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效应:滞后效应。制度和政策:封建专制制度;封建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重农抑商政策;闭关政策等。
(2)放弃直接过渡的设想和实践;采取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方式。主要原因:实践证明直接过渡的方式不符合苏俄当时的国情。
(3)共同之处:都注重市场调节。实质: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或生产关系的调整)。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业生产。
(5)认识:国家的制度、政策是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关键。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政策的是
[? ]
A、“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C、乡农卖丝争赴市,客船大贾米行商”
D、“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抑议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