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维新思想》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7-08-06 00:04:1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已足”。这一主张的根本依据应是
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B.中国与日本的国情相同
C.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
D.日本通过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②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
③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
④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实际上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③④是失败的具体原因,①②是其经验教训。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②以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为目的
③以振兴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为目标
④为戊戌变法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枪,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退;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拙,兵制陈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摘自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界得法;兴学校,广书院,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枪,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摘自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四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基本主张?(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在思想认识上有哪些突破? 其根本要求是什么?(5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5分)
(4)材料四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如何评价?(4分)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维新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如何?它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精神遗产?(4分)


参考答案:(1)强调要做出改变,向西方学习,寻求医治中国的方案,以解救民族危难,缓和阶级矛盾。(2分)
(2)由学习科技到学习先进政治制度,由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4分)
根本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1分)
(3) 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4分)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1分)
(4) 定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2分)康有为等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试图依靠皇帝实现其主张,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但是变法实践具有进步意义(2分)
(5)历史地位: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分)留下的精神遗产: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甲午战后,清政府的节支增收措施(  )
A.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 
B.减少了清政府的支出
C.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D.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甲午战后,为缴付对日巨额赔款,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造成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一些节支增收的措施,但这些措施不但没有挽救危机,反而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