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5 23:52:26
1、判断题 《齐民要术·序》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作者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1分)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 1898年买办官僚盛宣怀提出:“各国窃保护之名,分占边疆海口,渐入腹地。……处今日而欲散其瓜分之局,惟有照土耳其请各国共同保护。凡天下险要精华之地,皆为各国通商码头;特立铁路矿务衙门,统招中国及各国股份,聘请总铁路司、总矿务司,职分权力悉如总税务司。”
——《愚斋存稿》卷30
材料三?中华国民军……对于友邦各国益敦睦谊……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偿款外债照旧担任,……如数摊还。……
五、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
材料四?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3分)
(2)材料二中的主张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这种主张不应肯定,为什么?(2分)材料三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分)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2分)
参考答案:(1)中国物质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外国的恩惠;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3分)
(2)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因为它出卖国家主权,要将中国变成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2分)为了得到列强的支持(答“争取列强承认革命军政府”亦可);反映了同盟会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2分)
(3)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2分)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1分)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记述了万历皇帝曾经励精图治,在天气大旱之年,步行到天坛祈雨。这主要表明?
[?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确能“以民为本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选择海洋是指殖民扩张,选择陆地则是指针对殖民扩张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以此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选项ABC不符合18世纪中国的情况。故选择D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当时都遭到大地主反对,主要是因为这两种税法
A.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
B.只征收实物
C.按田亩多少征税
D.必须把实物变卖成银两交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税法都遭到大地主反对,是因为两种税法都按田亩多少征税,而大地主的土地比较多,故需多纳税,所以遭到他们反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