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7-08-05 23:48:0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6分)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罗斯福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出了一些毛病。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研究专家闻一将1921—1927年称之为“退却年代”,当时苏联(俄)是如
何退却的?(2分)依据材料一中的柱状图,指出罗 曼·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市场经济的“毛病”是什么?(2分)“市场经济新模式”是谁开创的?有何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相似做法。(4分)
(4)有人认为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你认为两者在为“挽救”社会制度所做的努力方面有何相似之处?(4分)


参考答案:(1)当时苏俄正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国内外资本家在苏俄经营中小企业,承认货币和市场的作用,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2分)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为支持工业化,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2分)
(2)“毛病”:各资本主义国家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造成供求矛盾激化和股票投机过度。(2分)罗斯福。国家全面干预经济。(2分)
(3)做法: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健全社会保障(或举办公共工程和社会救济)。(4分)
(4)相似之处:都是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都注重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都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注重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若有其它要点,言之有理亦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爆发的相似原因是(?)
?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指导
B.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C.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所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巴黎公社不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结果;巴黎公社时期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还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巴黎公社是自发的起义,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二者都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所致,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1917年七月流血事件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改变策略,并通过了武装起义的决议。这表明
A.暴力夺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唯一选择
B.布尔什维克党已是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C.七月事件改变了俄国历史发展总趋势
D.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七月流血事件使俄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革命失去了和平发展的可能。布尔什维克党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改变策略,做出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决定,这是布尔什维克党成熟的表现。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与苏联哪一政策有关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 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革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
材料三?1985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 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
请回答: ?
?(1)从上述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三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农业;重工业;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以经济管理办法代替过去的行政命令)。
(2)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玉米种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下降。共同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问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