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8-05 23:36:1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基本的媒介是(?)
A.价格低廉的商品
B.先进的政治制度
C.领先的生产技术
D.先进的生产方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工业革命就是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业革命的开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增加,商品增多,资产阶级通过炮舰把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大门打开,然后把这些商品倾销到世界各地,成为密切联系世界各地的媒介,A,B两项是达到目的的手段,D项和题意不符,本题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德国从经济起飞转入持续增长,实现了向“动力型”经济的转变。……到1914年,德国在主要经济指标方面先后赶上和超过了法国和英国。1910~1913年,德国的钢铁年平均产量为1620万吨,为欧洲总产量的2/3。采煤的年平均产量为2.475亿吨,占欧洲总产煤量的一半以上。1913年发电量为80亿千瓦时,比英、法、意的总和高出20%,纱绽数达到1120万枚,原棉的消费量为43.5万吨,比法国高出两倍。在机械制造和化工方面,德国无论在产量还是技术水平上都超过欧洲其他国家。
——引自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的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国家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这一惊人的进步。同时,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获得,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宝贵的铁储备物。德国还占有这样的优势:一开始就拥有比英国较陈旧的设备更有效的新式机械。而且,德国政府还通过建立运河网和铁路网,必要时提供关税保护和津贴以及制定能培养出一连串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师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引自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德国的成功归功于它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在国家的指导下,人力、物力可以更合理地利用,经济活动的目的性也更强。工业化成了国家的目标,也是国家的行为。从19世纪70年代起,帝国政府有意识地指导重工业发展,使得电气、化工、铁路、钢铁等产业迅速跃居世界前列。由此,德意志帝国超越第一次工业革命而直接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引自钱乘旦《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的状况。(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7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德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超过英法等老牌经济强国,跃居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2分)
(2)德意志的统一,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德意志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德意志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便于采用新技术和新式机械。德意志政府的支持。德意志政府重视科技和文化建设,有先进的教育制度,培养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人才。19世纪末,德国的海外殖民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海外市场。(6分)
(3)政府参与经济活动。以重工业发展为核心,均衡发展。跨越式发展,速度快。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新航路开辟加速资本主义发展,集中表现在
A.资产阶级人数增加
B.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C.雇佣劳动力增加
D.封建阶级衰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西门子发明大功率发电机
B.爱迪生发明电灯
C.贝尔发明电话
D.乔治发明电影放映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5分)近代以来,人类逐渐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比近代中西方经济文明发展模式的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欧洲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至迟到中世纪的晚期,新的生产方式,如手工工场,逐渐得到了发展,商业资本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这在西方史学家眼中,被称为“前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这些东西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这些东西都是农业社会中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农业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的方式与工业革命以后的情形有本质的不同。
——孟彦弘《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材料二?无论是汤因比的“突变论”,还是克拉潘的“渐进论”,至少有两大共同的“漏洞”,一是把工业革命理解为一场纯经济的变革,忽视这场变革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及其实质。例如“渐进论”侧重在经济领域以机器取代手工劳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的重大变革,把工业革命的内涵局限于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
——杨杰《英国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工业革命》
材料三?中国所承袭的巨大的遗产中,包孕着可诱发现代社会的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刺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但是,作为总体特征的中国前现代社会……如果没有外来刺激,即使中国社会中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也无法出现资本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前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特点。(5分)
(2)材料二作者认为在研究工业革命时应采取怎样的观点?(2分)请依据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革命内涵的理解。(8分)
(3)论述材料三作者关于近代中国转型的观点。(10分)


参考答案:(1)特点:手工工场得到发展;商业资本得到迅猛发展;雇佣劳动;生产以手工劳动为主;农业文明的产物(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5分)
(2)观点:全面的观点或现代化的观点。(2分)
内涵:经济上,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2分)
政治上,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变革,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建立或完善;工业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等;(2分)
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现实主义文学兴起等;(2分)
社会生活上,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人们应用工业革命的成果,生活日渐现代化;交通工具的革新等。(2分)
(3)观点:中国本身存在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但是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才实现社会转型的。(2分)
论证:明中叶以后,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使中国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2分)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使中国开始采用近代机器生产,如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3分)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中体西用”以及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主张,并为之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一切都促使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3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整合的能力。材料中关键的词句有“新的生产方式,如手工工场、”“商业资本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些东西都是农业社会中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农业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的方式与工业革命以后的情形有本质的不同”,从这些内容中整合出正确的答案。
(2)第一问,材料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他认为汤因比的“突变论”与克拉潘的“渐进论”都有漏洞,所以体现作者的全面观点。有关于工业革命的内涵学生可依据教材的观点来分析归纳,工业革命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并不是仅指生产力方面的内容,所以回答时要至少从三个方面回答。
(3)第三问,材料作者认为中国前代的遗产中,具有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但这些积极因素只有一定条件下可刺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如果没有外来刺激,中国是不会产生近代化的。可依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来分析归纳,即结合殖民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产生的影响来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来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