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7-08-05 23:26:1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0分)经济体制(政策)只有不断进行调整、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材料三?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显著特点?(3分)
(2)材料二体现了“新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它对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有何影响?(3分)
(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体制调整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政策:新经济政策。(1分)特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2分)
(2)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1分)影响: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局面,战后西欧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分)
(3)变化: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认识:经济体制必须依据国情适时调整;计划和市场可以相结合;经济体制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等。(2分)


本题解析:
(1)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求新的模式。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特点与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干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新政是美国经济制度的一次重大调整,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3)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认识:经济体制必须依据国情适时调整;计划和市场可以相结合;经济体制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等。
点评:读,解题的前提: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第一遍要细读,要注意对材料作具体分析。要了解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间的联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结合设问重点读。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搁置其余信息。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除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外,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 3.明中心:无论题目有多少问,都总是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明确中心后,每问都必须环绕此中心作答,不能脱离。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直接目的是
[? ]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乱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导致1917年11月7日俄国革命时“政权的更迭就像街头换岗一样,波澜不惊”的原因有(?)
①《四月提纲》指出了斗争的方向和策略,影响较大
②临时政府未能满足人民对和平和面包的渴望
③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④布尔什维克党日渐成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17年11月7日俄国革命是指十月革命,针对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因此排除③即可,答案为C
点评:高考角度 (1)近两年高考特别注重对历史理论性内容的成因及实践性内容结果影响的考查,侧重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解分析能力 (2)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意义等高频考点关注 立意 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命题立意侧重于启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分析下列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迭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三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规模疏散转移的特点和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战时紧急迁移;以国防工业为主;从中心区域迁往大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迁移效率高。意义:保存了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生产能力,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苏联工业布局,带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张骞通西域(或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玄奘西行取经(或造纸术西传大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