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主要经济政策》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7-07-31 15:04:0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明清时期江南手工纺织业繁荣,政府却下令“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则材料体现了封建政府是如何限制民间手工业的??(?)
A.课以重税
B.控制机户
C.低价派织
D.限制其规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分析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政府明令规定,机户的织机不得超过百张,对于超过的要进行处罚,反映了封建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故选D。
点评: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的因组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
材料二 唐代“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唐庸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如遭灾害减负组调。 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
——《中国通史》白寿彜
材料三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材料四 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它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
问: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你所知的两税法,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有何变革?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指出两税并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王安石变法理财的目的,分析指出古代中央政权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唐北汉农民的负担有很大减轻。(或纳庸代役)主要原因是唐统治者叹取隋亡教训,实行轻绶薄赋政策。
(2)变革:改变过去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或:减少征税的项目、规范了征税的时间次数、征税的标准、征税的税原等)原因:①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②为了稳定财政,巩固封建统治;③均田制破坏,租庸调破坏。影响:①增加了政府收入;②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③扩大税源;④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3)不能落实的原因:①中央政权的削弱,政府信用的降低;②地方官吏的腐败;③地主、官僚阶级转嫁负担给农民。
(4)封建政权制安民策的出发点吧维护贵族的地主利益为目的。而不以重视民生为目的。(或古代中央政权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限制和打击工商业者
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C.维护自然经济
D.巩固封建统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因为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经济基础,所以保护小农经济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故答案选D,A项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而非目的,C项与B项相同,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特殊形态。
点评: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最突出也是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经济压迫政策,高考对其的考查角度主要侧重在重农抑商的原因方面:根本原因:以农业为核心的自然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维护封建统治;直接原因: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具体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②重农抑商的发展过程,商鞅变法首创,以后历代均坚持执行。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明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指出:“往者商舶之开(开放对外贸易),正以安反侧杜乱萌也。乃今一禁,彼强悍之徒,俯仰无赖,势必私通,继以追捕,急则聚党遁海,据险流突”。这说明
[? ]
A.明政府内存在禁海与开海之争
B.明政府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C.地方官员要求严格限制海外通商
D.明政府始终坚持“海禁”政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清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和实行“摊丁入亩”,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调整生产关系
B.满足农民的土地所有
C.加强经济掠夺
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于清初实行的土地政策、赋税制度的理解及综合、归纳能力。该题须借助理论观点,根据生产关系的定义,对清初上述举措进行分析、归纳。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是对土地所有权的调整;“摊丁入亩”,实行新的赋税制度,实则是对人们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的一种调整。以上都属生产关系的调整,而选项B、C、D是部分举措的作用,而不符“共同作用”的要求。此外,还应克服思维定势,历史地看待封建统治政策,不能一提列封建统治者就与“掠夺”等联系。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