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31 14:36:29
1、判断题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市坊融为一体?②活字印刷首创?③儒家信仰重建?④世俗文学兴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关键词是 “数千载发展在宋元到达一个新高度”。在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活字印刷术在宋代由毕昇发明,宋明理学在宋代产生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世俗文学是指从从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宋词等。因此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
点评:宋代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经济发展上,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原来坊市界限分明,在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出现了夜市和草市;流通领域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思想上,宋明理学使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更加注重人的内心的修养;在科技上,出现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 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三?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是从什么视角(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1分)试分别从全球史观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4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19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3分)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2分),这种不同因素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有何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新特点:经济功能加强;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分)
(2)阶级斗争(或革命史观)。(1分)
全球视角: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分)
文明演进视角: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2分)
(3)因素:工业革命;政府政策的引导;外来移民。(3分)
(4)不同:中国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影响。(2分)
启示:城市化进程受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建设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作保障。(2分)
本题解析:(1)新特点:根据以下关键信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五大手工业区域”、“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依据这三句话概括,即可得出其新特点为经济功能加强;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主要是掌握三种史观,即阶级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基本含义。根据其含义可以判断出毛泽东是从阶级斗争(或革命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运用全球史观来看通史观念口岸的话,应该从其对中国与世界之间关系的角度来阐述;用文明史观来评价的话,应该侧重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交汇来说。
(3)因素: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下列关键信息:“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相关答案,即工业革命、政府政策的引导、外来移民等因素。
(4)不同:要具体联系中英两国的城市各自所处的具体背景分析,一个是被动的一个是主动的,再就是从经济、政治因素分析。之后可以得出结论,即中国的城市化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是被动进行的,而英国则是主要受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主动进行的。启示:应该从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活动角度来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起着重要作用。(22分)
材料一 《管子揆度》:"百乘之国,中而立市 ","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万乘之国,中而立市"。?——《管子揆度》
材料二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三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当然,封建官僚体制……都延缓了这种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已经形成的原因。“延缓了这种改变”的因素有哪些?(12分)
参考答案:
(1)信息:诸侯国内都设立市场(2分)成因:铁器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和增多;交通的发达;商品交换的需要(4分)
(2)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4分)
(3)原因:江浙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交通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
因素:君主专制制度;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重农抑商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传统;僵化的理学。(6分,任答三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紧扣材料,“百乘之国”“千乘之国”“万乘之国”都设立市,表明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国内都设立了市。第二问分析现象的成因,也即分析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的原因,从社会经济、交通、城市、商业发展等方面思考,概括如下:铁器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和增多;交通的发达;商品交换的需要。
(2)本题要紧扣材料,将材料依据标点符号分成不同的段落,形成不同的中心,概括即可答出答案。从材料中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 “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 “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等信息以此归纳即可。
(3)材料“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反映出这一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繁荣,商品经济发达,且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再结合江浙的交通和资本主义萌芽方面来思考。第二问分析阻碍中国向商品经济转笔的因素要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包括:君主专制制度;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重农抑商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传统;僵化的理学。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南宋时,杭州城市各街巷,到处散布有茶坊、酒肆、面店、财帛、绒线、酒酱、粮米等商店,所售货品极为丰富繁多,商贩顾客往来不绝。大商店的交易额更是惊人,“如遇买卖,动以万数”,“又有府第富豪之家质库,城内外不下数十处,收解以千万计”。材料主要表明当时的杭州
A.政治色彩已经消失殆尽
B.已经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业非常发达
C.商业活动已经不受政府的监督
D.商业兼并之风盛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即政治中心,因此政治色彩已经消失殆尽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政府与城市商业活动的关系,根据所学可知宋代政府只是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督,因此排除C项。材料中信息无法体现商业兼并之风盛行,可排除D项。从材料“各街巷散布各类商店,商品种类丰富,交易额巨大”等信息可知宋代杭州商业发展的特点是已经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业非常发达 ,因此B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2分)扬州有过辉煌的历史,也反映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吴王濞者,(汉)高帝(刘邦)兄刘仲(名喜)之子也。”受封为吴王,定国都于广陵(江苏省扬州市)“王三郡五十三城”“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
---《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二?
明清两代扬州经济的代表性行业 | |
漕运 | 长江中下游各产粮省份的皇粮国税均必须经此北上,扬州钞关的税收额在明清两代一直位居全国前八名之内。 |
盐运 | 全国最大的两淮盐场(苏北沿海)所产官盐在此集散,转运全国最广的食盐销售区——长江中上游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所谓扬子四岸)销售。 |
金融 | 大量盐商聚集带动了扬州银庄的发展,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资本最为集中的地区,规模最大的金融中心。 |
文娱 | 隋唐以来娱乐业是扬州的支柱型产业,明清时期书画家从业者以清代中期扬州八怪最富盛名,是“士大夫必游五都会”之一。 |
手工业 | 以印刷、漆器制造等为代表。 |
参考答案:(12分)
(1)表现:地区性政治中心(吴国都城)(1分);自然条件优越(1分)
铸钱、煮盐兴盛(1分);交通便利(修运河)(1分)。
(2)因素:交通便利(1分);国内最大金融中心(1分);
扬州城娱乐和文化的发展(1分);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1分)。
(3)原因: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上海成为海、陆运输中心。(2分);
开埠通商和近代工业发展,上海成为中外商贸中心和工业重镇。(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