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主要经济政策》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7-07-31 14:34:1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列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根据这段话,这位学者认为海禁将造成
[? ]
A.人民国家认同逐渐混淆?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绺(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10分)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材料三:

(3)分析材料三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14分)


参考答案:
(1)机构的名称:市舶使 十三行 。(2分)具体作用:南宋外贸税收丰厚,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可减轻百姓负担。(4分)直接后果:清朝前期对外贸因受到严格限制而逐渐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4分)
(2)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2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2分);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2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分)。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2分);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2分)。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2分);近代外贸在本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发展,具有被动性(2分)。


本题解析:此题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背景,考查了我国古代及近、现代的对外开放。
(1)外贸机构的名称属于历史常识,依据“广南市舶”“得居停十三行”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第二小问“具体作用”和“直接后果”的回答要正确理解作答的角度,“作用”强调积极的而“后果”侧重于消极的,然后再结合所学解答即可。
(2)首先要弄清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是: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这些现象表明中国受到资本主义冲击,成为了资本主义的附庸然后再回归课本、结合课本所学很易得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3)以一组数据为线索,仔细观察数据先明确数据涉及的时间是1979年以来,也即改革开放后;数据体现的外贸是不断增长,结合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大背景很容易得出原因;第二小问需要我们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比较解答。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
A.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C.封建社会商业兴盛
D.封建统社会手工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说明了我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观念,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与题意诗句内涵不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析材料信息的能力,“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据上风,其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统一国家,农耕经济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而商人则被认为不事生产之人。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明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指出:“往者商舶之开(开放对外贸易),正以安反侧杜乱萌也。乃今一禁,彼强悍之徒,俯仰无赖,势必私通,继以追捕,急则聚党遁海,据险流突”。这说明
A.明政府内存在禁海与开海之争
B.明政府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C.地方官员要求严格限制海外通商
D.明政府始终坚持“海禁”政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明朝对外贸易政策,主要考察材料阅读能力、提炼信息和对比分析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通过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可知:往者开放外贸则稳定,今禁外贸则会致乱。B项体现不了材料反映的禁海之乱, C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 D项错在“始终”坚持。故A项明政府内存在禁海与开海之争正确。
点评:明朝海禁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决定的。海禁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海外势力的干烧,但是也是中国逐渐的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逐渐落后世界潮流。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河北灵寿农民自己出钱铸青铜鼎,记录“告别田赋”这一亘古未有的大事。我国最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出现在

[?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西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