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31 13:48:22
1、判断题 下列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B.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项是巴黎公社的成就。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故选C。A项正确,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BD项正确,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点评: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他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进行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人类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巴黎公社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①取得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②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的阵线
③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④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朱自清在《论标语与口号》中说:“标语口号用在战斗当中,有现实性的必要的。”与标语“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相关的“战斗”是(?)
A.巴黎公社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苏联解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标语中“打倒沙皇专制政府”指的是二月革命,其结果是推翻了统治俄国的封建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以选B,C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政权A是法国的D是苏联的1991年解体。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22年,苏俄农民瓦西里在交纳了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不远处的集市上出售,当地官员没收了他的余粮,并处以巨额罚款。
参考答案:错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 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它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举措有什么特点?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措施:实施新经济政策。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意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找到了一条使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①“功大于过”说。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②“过大于功”说。它超越了苏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问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后来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3)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4)启示:实事求是;要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