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7-31 13:46:0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时,其首都名称是
A.圣彼得堡
B.莫斯科
C.彼得格勒
D.列宁格勒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圣彼得堡是1703年由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由该城的第一座建筑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圣彼得保罗要塞命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出现反日耳曼情绪,沙皇政府遂将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其后苏联成立,为纪念领导者列宁于十月革命时曾于该市发动革命,于1924年列宁逝世后,将市名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市民投票,恢复圣彼得堡的旧名。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时,其首都名称是彼得格勒,故A、D项不正确,答案选择C项。十月革命后,为了避免欧洲势力的干扰,当局迁都莫斯科,彼得格勒就改名为列宁格勒,故B项不正确。
点评:关于俄国十月革命,高考命题的角度主要集中在:(1)对于十月革命认识的角度不同,结论也有差异。站在国际工人运动史的角度看,它是第一个取得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站在现代史观的角度看,它为俄国的现代化开辟新的道路;(2)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受十月革命影响很大,高考试题重视中外知识的联系,比较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要求学生认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中提到:“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C.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的观点是临时政府没有真正认识人民的力量,没有满足群众的急切要求,是终被推翻,当时人民的迫切要求是生存与和平,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与和平法令,满足了人民的要求,C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就苏联二战后的改革,有人评述说:“一个人把苏联改乱了,另一个人把苏联改死了,最后一个人把苏联改垮了”。其中改革“把苏联改垮了”的是指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勃列日涅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史实,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并不顾客观经济规律,乱指挥,瞎折腾,可以说“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过于追求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整个国家如一潭死水,可以说“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改变了社会主义方向,使苏联走向解体,可以说“把苏联改垮了”,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实际是考查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改革整体情况的掌握和理解,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西方人对苏联抱有好感的主要原因有
①西方经济大危机的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②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③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显?④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35年6月”是解题的关键,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30年代中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显,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热情,据此分析可知①②③符合史实,而④材料无法体现,且可以直接排除,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他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举措有什么特点?有何意义?(3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3分)
(3)材料三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依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措施:实施新经济政策。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意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一:“功大于过”说。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二:“过大于功”说。它超越了苏联当时生产力的水平,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问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后来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3)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4)启示:实事求是;要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等。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不同阶段的相关内容。第(1)问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有关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可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述,注意要能自圆其说。第(3)问联系材料中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相关内容即可回答。第(4)问为开放性试题,注意概括总结客观规律。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