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模拟版)(三)

时间:2017-07-31 13:36:3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句话的核心观点是?
[? ]
A.依法治国?
B.尊儒抑法?
C.儒法并用?
D.儒表法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项内容是道家思想与儒家学说无关,所以排除B项。CD两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材料内容表明各个时期的儒家思想都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而不是要求百姓怎样,故CD两项不正确。故A项是正确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代理学·儒家主张的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该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体上看是属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特征。但仍然是奴隶社会的性质,所以①的说法错误,其余三个说法都是其产生的某方面因素,故本题选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背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汉武帝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对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C.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其“仁政”思想被删除出去
D.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下列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主张以相权来制约君权
B.提出了新的近代社会方案
C.提倡以学校议政来修补封建制度
D.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但是并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来,还是固守封建的政治制度。因此B项错误,故选B。“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主张以相权来制约君权,“公其是非于学校”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虽未提出近代的社会方案,但是也提出了提高相权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倡以学校议政来修补封建制度,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也具有进步性。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思想文化的发展·明代思想文化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