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商业的发展》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7-07-31 13:33:5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干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说的是汉初政府抑制商人的举措,后半部分强调的是汉初对商人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被打破了,故答案D最符合题意。A与C中叙述的内容严重不符合史实,B的结论与材料内容没有必然联系。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状况的介绍,正确的是()
①原始社会末期,商品交换的特点是以物易物 ②商朝出现最早的货币 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经济实力强大的自由商人 ④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⑤明清时期,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④应为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其他①②③⑤所列现象均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雍正朱批谕旨》载:“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当时山西的谚语“有儿开商店,强如作知县”。可见清代
A.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地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清初的山西人口结构中,从多到少依次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了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B两项错误;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的,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目意思;因为追求财富,当时在山西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A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海上探索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朝贡关系的确立证明中原王朝的合法性。而朝贡贸易也并非以利润为导向,而是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依照“薄来厚往”的原则进行,基本上可以说是经济利益单向输出……(明清时期)在禁海政策的影响下,中国海洋活动发展逐渐偏离了正常轨道。海洋观的落后使中国对于海洋的认识始终没有达到西方近代海权的高度。网
——摘编自刘小军《关于中国当代海权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84次,入侵舰艇1860多艘,入侵兵力47万人。严酷的现实给大清国带来了强烈的思想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海权对中国的重要。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还出现了林福祥的《平海心筹》、严如煜的《洋防辑要》、李光建的《海防新编》和桂文灿的《海防要览》等一大批探讨海防问题的著作。清政府在海防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甚至一度建成一支在亚洲首屈一指的庞大舰队。
——摘编自《中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
⑴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海洋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6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4分)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海权对中国的重要”的具体表现。 (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暴露了中国海防的什么问题。(2分)
⑶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4分)


参考答案:
(1)问题: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经济利益;后期实行海禁政策,阻碍了海洋活动的正常发展;海洋观念落后,缺乏海权意识。(6分)
原因: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保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保守性和封闭性。(4分,任写两点得4分,鼓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合理答案)
(2)表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出现一批讨论海权的著作;清政府加大海防建设(4分,任写两点得4分)
问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海权意识淡薄,有海无防。(2分)
(3)略(4分,采用等级评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其目的在于通过朝贡关系的确立证明中原王朝的合法性。而朝贡贸易也并非以利润为导向,而是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可以看出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在于不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而是以政治目的为基础的。从材料“在禁海政策的影响下,中国海洋活动发展逐渐偏离了正常轨道。”可以看出海禁政策影响了对外贸易。(2)从材料“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林福祥的《平海心筹》、严如煜的《洋防辑要》、李光建的《海防新编》和桂文灿的《海防要览》等一大批探讨海防问题的著作”等信息进行概括。(3)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此类问题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得出自己的结论。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上述变化反映出宋代政府
A.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B.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C.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通过官职的变化反映唐宋政府对市场管理模式的变化,“唐代在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是政府用官员对市场直管模式;“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是以税代管模式,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故选A。B、C、D选项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