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宋明理学》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二)

时间:2017-07-31 13:32:0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 ]
A.董仲舒
B.朱熹
C.李贽
D.王夫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
A.孔子、孟子、荀子
B.程颢、程颐、朱熹
C.陆九渊、王守仁、李贽
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史学家陈寅恪称:“华夏文明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反映宋代文化繁荣的是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②理学的形成③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④书法艺术个性化
[? ]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即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的观念系统。现在有人做了坏事,仍被称之为“伤天害理”之事或“天理难容”。朱熹认为要想知道“天理”何在,必须

[? ]


A.内心反省
B.考察事物
C.消灭私欲
D.遵守三纲五常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3: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1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2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1中的思想的?综合材料1、2,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3中的“理性”与材料1中的“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2相比,材料3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关于宇宙本原,“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关于认识论,“二程”主张外求,王阳明强调内省。
(2)反对理学空谈义理,强调经世致用。理学逐渐走向极端,出现反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3)材料1中“天理”的实质是封建等级秩序,材料3中的“理性”指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发展之处: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资产阶级国家学说。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