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模拟版)(三)

时间:2017-07-31 13:28:2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会失败。
——《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二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多,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完成:
(1)概括提炼材料一中斯大林有关苏联工业化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的评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发展重工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国家。
(2)正确。因为苏联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采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缺少群众监督;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牺牲农民的利益,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别在下列哪几个省
A.广东、海南
B.广东、广西
C.广东、福建
D.广东、浙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深圳、珠海、汕头在广东省,厦门在福建省。故正确答案为C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列宁曾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以下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有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C.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D.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苏俄(苏联)某段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 446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材料二?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39年的87.4%。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是总有利、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的。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共同付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四?中国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1978
3645
1132
57.5
67.7
2006
218071
39500
35.8
43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俄(苏联)从1913年至1925年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1年至1925年农业生产呈现该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30年代初苏联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学者所持有的观点,并运用有关史实对材料所述“改进和补充”加以说明。(5分)
(4)综合前三则材料分析材料四,可以看出美苏的做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4分)


参考答案:(1)(4分)生产状况:1913年—1921年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21年—1925年逐年增长;(2分)主要原因:1921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社会局势稳定;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
(2)(4分)发生的变化: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发展;(2分)说明:反映了斯大林体制(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2分)
(3)(5分)观点: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原有自由放任政策存在弊端;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改进不足。(3分)史实说明:1933年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对金融、工业、农业和民生等方面进行大规模干预,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使美国逐渐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2分)
(4)(4分)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有市场经济;不能只看到计划经济的弊端而忽略它的优越性;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都需要结合国情不断发展和完善。等等(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