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31 13:17:00
1、判断题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首先爆发于
A.彼得格勒
B.莫斯科
C.巴黎
D.伦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1917年11月6日,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水兵,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地;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空炮射击发出了开始向冬宫总攻的信号;11月7日深夜,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会议在11月8日通过和公布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十月革命取得成功,所以革命的首发地是彼得格勒,答案选A,B项与上述史实不符, C D两项分别是法国和英国的首都不是俄国城市。
点评:俄国十月革命过程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其开展的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①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②《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③七月流血事件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④1917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了起义的胜利。尤其要关注的是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之间的区别和关联。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
B.农业集体化中农民财产被强行收归农庄
C.新经济政策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
D.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面是苏联(俄)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 6620 | 7860 | 8730 |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 22.13 | 34.55 | 44.24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取代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21-1925年,苏俄的粮食作物耕种面积、粮食作物产量都持续增长,说明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农业的发展,C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8年,排除A项;B项中的工业发展材料无法体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终止,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08年某国新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说:“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主要任务在于解决工业化市场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符合该评价的历史事实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材料二?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来源:91考试 网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
——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材料三?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的苏联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6分)作为苏联经济学家的布哈林又看到了什么?(4分)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出怎样的启示?(5分)
参考答案:(1)原因:20年代初: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看到了新的曙光,因此成为他们的向往之地;(5分)30年代中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显,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热情。(5分)
(2)他们一方面看到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而取得的工业成就;(3分)另一方面也看到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践踏民主的现象,并引起担忧。(3分)布哈林看到苏联没有按客观经济规律发展工业,发展的速度过快。(4分)
启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应协调、平衡发展。(答出4点即可得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